凌晨2点30分,东山县陈城村在夜色的笼罩下一片寂静,只有几户网寮亮着灯。此时郭苏镇已经起床了,煮地瓜粥、准备花生米、叫醒睡梦中的儿子……凌晨3时许,郭苏镇雇佣的工人到了,三人一起吃完早饭,便扛起渔网朝码头走去。郭苏镇的渔船是一艘于2018年花20多万元新建造的中型渔船,马力大、载货多,凌晨3点30分,渔船扬起风帆,驶出码头,缓缓驶向大海…… 经过6个小时的劳作,上午9时,郭苏镇的渔船靠岸了,给海鲜称重、装箱、售卖、收渔网……一船三人又开始忙碌了起来。“这几天刚好是一个月里潮水比较小的时候,因此只收获了1000多斤,赚小几千块钱,收成好的时候能有2000多斤。”郭苏镇边干着手头的活边说。很快,几十箱海鲜销售一空。把渔网载回网寮,郭苏镇便开始和负责补网的工人一起补网,他说:“下午4点还要出海一趟,得先把渔网准备好,这可是吃饭的家伙。” 在网寮吃完午饭,郭苏镇没急着休息,而是骑上摩托车往家赶,“新房子正在建,我得回去盯盯进度。”那是一栋坐落于路口的三层小洋房,现在建到第二层了,每层有130多平方米。“这栋房子是今年年初开始建的,脱贫之后我攒了几年钱,日子渐渐好起来了。”郭苏镇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就是郭苏镇的日常生活,忙碌、充实也踏实、有收获。若是在3年前,这是郭苏镇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郭苏镇原先是给其他船主打工的,为人忠厚老实、勤劳能干,靠一人之力撑起了整个家庭。一家三口的日子虽然不富裕,但也能自给自足。不幸的是,7年前郭苏镇的妻子被查出患有尿毒症,郭苏镇便辞了工,一心照顾妻子。高昂的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很快陷入困窘之境。2016年,郭苏镇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生活的“海浪”似乎快要淹没了这个家庭,但在各项扶贫政策的帮扶下,情况有了转机。 陈城镇、陈城村两级扶贫干部积极为郭苏镇一家争取各项符合条件的金融扶贫,其中不仅有中央财政产业补助资金,也有来自挂钩帮扶人的慰问资金。健康扶贫政策还为郭苏镇的妻子提供了医疗补助,现在每年医疗支出降到了几千块钱。这给郭苏镇一家带来了希望。 同时,郭苏镇开始“享受”小额信贷帮扶政策。通过贷款和向亲朋好友借款,郭苏镇凑齐钱购买了一艘小型渔船,开始和儿子一起出海捕捞作业。通过这几年的努力,郭苏镇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不仅还清了银行贷款和亲朋好友的借款,还能存下积蓄,逐步置办了新的渔船,盖起了新的楼房。 陈城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黄荣东说:“老郭这个人踏实肯干,是我们村贫困户中比较典型的脱贫代表,也是我们村‘讨海’家庭中经济效益排在前面的典型。” 如今,郭苏镇逢人就说:“健康扶贫解决了我妻子看病贵的长期难题;产业扶贫给了我脱贫致富的机会;金融扶贫给了我发展产业的资金支持……我家生活走向小康,真的多亏了党和政府。” ⊙记者 俞映云 责任编辑/杨奕 林思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