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  >  home  >  县域直通车  >  县域直通车——华安

土楼人传播中华文化带回外国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 : home    2020-09-18 11:03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编辑:周惠真  周惠真
字体:【

  原标题:珍藏在华安二宜楼、1931年出版的《纽约时报》见证:土楼人传播中华文化带回外国文化

  

  
保存完好的《纽约时报》
  

  漳州新闻网讯(杨永峰 黄建和 文/图)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华安二宜楼第十单元的楼阁中,墙上和天花板贴着几张1931年出版的《纽约时报》和1932年出版的《纽约晚报》。据考证,如今能将这些报纸保存如此完整的,全世界仅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在美国的国家图书馆,另一个就是华安二宜楼。经过岁月的变迁,有的报纸已模糊不清,但其中一张保存完好,可以看清1931年美国棒球比赛冠军的合照。

  带着对这份洋报纸背后故事的好奇,笔者询问华安大地土楼群景区导游黄春美,她是二宜楼建造者蒋士熊的后人。“区别于其他土楼,华安二宜楼里有大量的彩绘、壁画,而且一些墙面还覆有1931年出版的《纽约时报》等英文报纸及部分西洋壁画。”黄春美说,在民国初年,蒋氏祖先漂洋过海,到印尼、马来西亚一带经商,并自学了英文,也曾担任过英文翻译,平时养成了读英文报纸的习惯。这些洋报纸就是蒋氏祖先在海外经商坐轮船带回来的,这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据专家学者考证,棒球比赛是在民国初年传入中国的,而蒋氏祖先在1931年就和棒球有所接触,算是国内较早了解棒球运动的。”黄春美告诉笔者,当时土楼人走出国门经商,不仅把土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文化传播出去,还将外国文化带回来。二宜楼内的第3、6、10单元有别于其他单元,这三个单元阁楼内的彩绘壁画体现出西洋风格。除了张贴在墙的《纽约时报》和《纽约晚报》,这三个单元阁楼内还画着一幅西洋美女彩绘和18面洋钟。“这18面洋钟彩绘,在3单元阁楼一字排开,但是它们时针所指的指向却各不相同。”黄春美说,很多专家学者以蒋氏早期经商史作为佐证并大胆推测:这些时钟彩绘很可能是当时世界各地的时差表。

  二宜楼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建造者蒋士熊早期在厦门、漳州沿海一带经商,主要以贩卖茶叶和大米为主。随着蒋氏后人生意越做越大,蒋家人在清末年间建立了乐安米行和泽春茗茶两大金字招牌店铺。同时随着交通的不断发展,蒋家后人逐渐将生意做到印尼、马来西亚一带。这些西洋风格的彩绘和壁画,是蒋氏祖先早期对外经商的佐证,也是蒋家人从土楼走向世界的文化交流产物,同时说明土楼人很早就接受西方文化艺术,反映了土楼主人具有十分高雅的文化素养。

  责任编辑/杨朝华 罗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