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漳州要闻

记者蹲点看脱贫 | 沈文彬:牛肉丸标注人生新起点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中心    2020-09-16 15:29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编辑:周惠真  曾婷婷
字体:【

  “明天有牛肉丸和牛筋丸,有需要的可提前联系。”每天晚上,沈文彬都会在朋友圈“预告”自己第二天要做的肉丸品种,“现在生意越做越好,每天一发朋友圈就能接到好多订单。”

  今年33岁的沈文彬是诏安县太平镇榕城村村民,2016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实现脱贫。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沈文彬用勤劳双手制作牛肉丸,标注人生新起点。

  

  

  变故:顶梁柱轰然倒塌

  家里的牛肉丸厂办起来之前,沈文彬的人生只分成两个阶段:父亲去世前、父亲去世后。

  2000年冬至,街上飘着小雨。和村里的家家户户一样,沈文彬也和母亲、妹妹一起,等待着在外打工的父亲回家,一家人围坐着,吃一碗热腾腾的汤圆。

  然而,这样简单平淡的企盼最终没有实现——沈文彬的父亲在驾驶摩托车行驶途中遭遇车祸,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飞来横祸打破了沈文彬一家人原本平静的生活。父亲去世前,沈家一双儿女、两位老人靠着父亲在建筑工地打些零工,和母亲在家里种的几亩青梅勉强维持生活。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到了瘦弱的母亲肩上。沈文彬的母亲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寻些零活儿做、傍晚回家还得赶着去料理自家的青梅地,张罗了一大家人的晚饭后,又捧着自己劈晒、清洗的竹条做起了竹编……

  母亲的辛劳沈文彬全都看在了眼里,父亲离世,他成了家里唯一的男子汉。“那时妹妹还小,我经常边读书边编些竹筐,虽然一个只能赚几分钱,但也想帮母亲分担一些。”回忆过往,沈文彬言语中仍有忧愁。

  一心为家分担的沈文彬最终放弃了学业,初三那年,沈文彬辍学南下,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活。

  转机:好政策重燃希望

  由于年纪小没有经验,初入社会的沈文彬只能辗转于小工厂里当临时工,收入微薄,更糟时遇上工厂倒闭、老板跑路,几个月的辛劳付诸东流。

  2007年,沈文彬经人介绍到广东澄海一家牛肉丸厂当学徒。有了几年的社会经验加上工厂经营稳定,沈文彬在牛肉丸厂安心学起了技术,向老师傅虚心讨教反复练习,从学徒做成了师傅,一干就是十年。

  “学了一手技术也想着回来创业,但是资金问题解决不了。”2016年,沈文彬请假回家照顾生病的母亲,看着瘦弱的母亲,沈文彬心中燃起在家门口创业的火苗,但资金不足的现实给他泼了盆冷水。

  扶贫干部就在这个时候敲开了沈家门。“沈文彬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我们了解到他有制作牛肉丸的技术,人也勤劳上进,‘造血’能力强,就为他制定了开牛肉丸加工厂的脱贫方案,首先就是帮助他解决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榕城村党总支书记沈永喜向记者介绍道。

  “多亏了好政策和好干部,我的牛肉丸厂才能开起来。”说起创业过程,沈文彬充满感激,他告诉记者,如今厂房里的三台机器就是用第一笔扶贫款置办的,“政府还帮我翻新了厂房,看着这间‘小工厂’,我感觉生活有了新希望。”

  

  

       脱贫:新生活蒸蒸日上

  “老板,30斤后腿肉!”每天早晨六点,沈文彬准时到镇上采购牛肉。如果是年底旺季供货紧张时,他还要更早出发,到30公里外的县市场里买肉。

  从镇上买完肉回到家时,沈文彬的母亲已经在厂房里忙活上了。在创业之初,她就向儿子“拜师学艺”,几年下来,也成了沈文彬的得力助手。

  沈文彬把肉往案板上一摊,一天生意就开始了。切肉、挑筋、绞肉、打浆、捏丸、包装……一大块的牛腿肉在沈文彬手里变成了一个个小肉丸。得益于手艺娴熟和配合默契,沈文彬和母亲不到两个小时就完成了一天的牛肉丸加工。接下来,便是一边等待客人上门拿货,一边仔仔细细地清理厂房。“做吃的,卫生很讲究,我们每天清洗的时间要比做牛肉丸的时间多多了。”沈文彬说。

  如今,沈文彬的牛肉丸生意越做越红火,不仅在村里镇上家喻户晓,更有广东饶平等地的客人上门拿货,远销省外。

  “现在牛肉丸销路稳定,我家收入也稳定,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五六千块。”谈起如今的生活,沈文彬的眼睛里有了光。现在的他还是一个4岁孩子的父亲,“上有老下有小”的四口之家在摘掉了贫困帽的沈文彬看来,充满了幸福和希望,“牛肉丸是我生活的新起点,今后我还想把自己牛肉丸厂扩大规模,做出质量更好的牛肉丸,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记者 陈益雄 叶祺敏 李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