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您是否发现,当我们想要安装某些手机App时,经常会被询问是否允许索取定位、发送通知、访问设备照片、拨打电话等权限。用户如果不选择“允许”或“接受”,将无法正常使用App。于是,App平台收集用户的一些信息,乃至一些与使用App无关的信息已成常态。 手机App怎么就“馋”上了你的个人信息 App开发商为什么如此关注用户的隐私信息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个人信息背后的市场价值。比如,通过收集用户信息,可以对用户进行“画像”:手机用户使用App的所有行为,如理财习惯、购物爱好、打车频率等,都可以成为标签被记录下来,经过大数据算法处理形成“用户画像”,而广告投送方可以根据这种“用户画像”所呈示的特征,进行精准广告投放。为此,App开发商会想方设法“获得”这些信息,而且信息越详细越好、越私密越好。于是用户在安装App时,常会遇到各种要求“授权”的提示,有的甚至在协议中暗藏“一次授权、长期使用”的隐秘条款,这意味着App只要启用,就可随意收集用户相关信息。至于用户信息泄露后引发的骚扰电话、电信诈骗案件,更是屡屡见诸报端,成为风险源头。 在“数据有价”的年代,不少应用商都承诺“妥善保护用户信息”。然而,细看他们的具体做法,只不过将从前默认同意的“隐私协议条款”,设置成了字号比半只蚂蚁还要小的一行话,藏在犄角旮旯里,虽说用户隐私保护意识不断提升,但是一般用户也根本发现不了。由此可见,个人隐私频频失守,互联网企业难辞其咎。 记者就用户隐私问题采访多名市民,皆表示存在个人信息在不知情下被商家获取的情况。市民王先生表示:“个人日常生活及隐私信息被莫名其妙地获取和利用,就让我毫无安全感可言。”不少网友表示其打开手机App时,所看到的一些推送内容恰恰是自己刚刚给别人电话时所说的内容,而背后往往是某些App运营者和开发者,为了赢得更多广告投放,而去侵犯用户的隐私权。 网信办拟为38类App收集信息“划界” 众多App如此胆大妄为,有企业逐利天性的因素,也有机制不健全的客观原因。所以,别指望手机App提供者自觉收敛自己的欲望、规范自己的行为,而要规范手机App采集个人信息的“度”,即在合法、正当、必要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对每项原则进一步细化,并明确“红线”,让手机App提供者清楚哪些用户信息不可以采集。 近些年不断查处各类违规App,细化各项隐私政策和规范,起到了不小的震慑作用。12月1日,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关于个人信息收集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规范App个人信息收集行为,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研究起草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了地图导航、网络约车、即时通信、网络支付、网络社区等38类常见类型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必要个人信息是指保障App基本功能正常运行所必需的个人信息,缺少该信息App无法提供基本功能服务。只要用户同意收集必要个人信息,App不得拒绝用户安装使用。而根据征求意见稿,国家网信办拟规定网络直播、在线影音、短视频、新闻资讯、运动健身、浏览器、输入法、安全管理、电子图书、拍摄美化、应用商店、实用工具类共12类App无须个人信息,即可使用基本功能服务。 征求意见稿一旦实现,App的用户无疑是最大受益者。用户可以避免或减少向App提供个人信息,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同时,这也有望降低App的行政监管成本,因为制度有了更细致的“红线”,监管更容易了。另外,制度细化有利于促进App规范发展,同样符合行业整体利益。 App违法违规需监管,用户维权有途径 新技术、新产品的运用,归根到底是为用户服务,要体现出社会意义和价值,就应该在使用过程中规避可能存在的负效应,不应该任其或者助其生长,置用户权益于不顾。否则,这样的App注定在市场上无法长期生存。 对于与App平台发生关联的用户来说,本身单个用户就是“弱势群体”,在权益被侵犯时,存在着“维权困难”尤其是取证困难的现实难题。因此,监管部门要加强对App平台监督,督促其对于用户权益损失给予适当补偿。 App整改要下点真功夫,虽说新科技新产品在投入使用过程中会有一个不断暴露问题的过程,但面对明显的已知漏洞,在打了很多“棒子”依旧无效的情况下,就该再加把力,真正打疼它,让它真正敬畏用户,不要摆“花架子”,如此才会从自身角度去想办法堵住漏洞,设法规避负效应。同时,加大力度开展个人信息保护宣传教育,扩大个人信息保护知识、技能传播的普及面。 值得一提的是,广大用户面对手机App违法违规行为,也应积极做出反击。在意识到隐私受到侵害时,用户可通过微信公众号(“App个人信息举报”)、网站(pip.tc260.org.cn)两种专门渠道进行线索举报和问题反映。同时,广大用户也可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www.12321.cn)等平台举报和反映不法行为。 ☉本报记者丁汉钦 责任编辑/赖雄伟 陈益雄 严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