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焦点网谈 春节渐近,年味愈浓,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以“家里蹲、云过年”的方式迎接新春。新旧年俗融合,正描绘出一个与昔日不同的新年。不管是一家老小“宅家过年”,还是与亲人在线“云过年”,浓浓的年味都不能少。 不少市民制定了“云过年”计划:无论是留守驻地,还是返乡团聚,可以在线上置办年货并直接送货到家;新年到来时,可以和亲人云上同框、一起过年;假期如果想在云端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游,国内外数百个博物馆、景区都可以在线上免费参观;如果想要给自己充充电,云上课程每天不重样。 “云过年”成春节新风尚 团团圆圆过大年是中国人对春节的最大期待,就算受疫情影响,这个愿望也要实现:网上“云过年”,和家人“云团圆”。 在龙文区经营一家教育机构的董皓是贵州人,往年他会带着妻儿回老家过年,今年他们一家人决定留漳过年。他告诉记者:“我们和老家的亲戚约好了,大年三十晚上,大家在家族群里视频拜年、发红包。” 市民罗雪娟今年过年和老伴单独过,女儿一家在北京定居,过年不打算回家了。罗雪娟除了准备与女儿一家“云团圆”外,还想与他们在线开一场“家庭春晚”。罗雪娟和老伴退休后便到社区里学唱歌、拉二胡、扭秧歌,可谓多才多艺。今年,得知女儿一家不能回来过年,她发出了线上“家庭春晚”的倡议,每人至少表演一个节目,获得了积极响应。“孙女还打来电话说她给我们准备了惊喜,让我觉得虽然分隔两地,但是一家人心在一起。”罗雪娟告诉记者。 “云过年”,老年人也不落后。“最近我让女儿教我发微信红包和手机寄快递,儿子一家过年不回家,春节红包没法给到孙子手上。我想通过发红包和寄快递来表达思念。”今年79岁的市民王春梅,平时对于智能手机主动学习热情不高,但这次异地过年激发了她学习的动力。 “云模式”过节年味不减 对于某些人而言,“云过年”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未尝不能过一个暖心之年。尽管过年的方式变了,但“传统味儿”却不能丢失。以春节中最不可或缺的“团圆”二字为例,对于异地过年的人们来讲,可以通过视频连线和家长共同吃一顿团圆饭;为了方便大家购置年货,商务部组织各家电商平台举办了“2021年全国网上年货节”,而且多家电商和快递企业也表示,春节不打烊,为过一个丰足美满的“中国年”做好准备。 “我在京东商城为老爸老妈下单了一台扫地机器人,他们年纪大了,每天弯腰扫地腰受不了。”顾家豪来自山西运城,今年响应号召留漳过年,他说:“虽然人不回去,但心意不能少,要让爸爸妈妈知道我始终惦念着他们。”不少年轻人选择为父母添置些实用小家电,解放他们做家务的双手。对于游子而言,应该多些这样的孝心,“云过年”会让部分人不能回到父母身边尽孝,但多通电话、多份礼物,同样能让父母感到温暖与欣慰。 当“云过年”成为主要方式,人们便将节日期间的人情往来搬到线上,并通过异地订单大放异彩。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年货节消费报告显示,这些订单不仅购买食品,在电脑数码、医护健康、美妆护肤、宠物生活方面的支出占比都有显著提高,尤其是米面油等民生用品,同比均有1-2倍的增长。 “云游”活动丰富多彩 疫情带来的隔离,并没有阻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反而催生出更广阔的创新数字生活方式。过去一年来,互联网产业持续发展,数字经济深入到生产、生活方方面面,人们的“云上精神生活”也同样丰富。短视频和直播火热,人们用一部手机刷热剧,看直播;广交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第一次线上开展,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云上逛展;敦煌、故宫纷纷推出“云游敦煌”“数字故宫”,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和遗产在数字世界活起来。今年春节也是如此。 刚进腊月,故宫博物院就公布了牛年春节文化大餐的“菜单”,有“宫猫记·过大年”系列活动,有“数字文物库”推出的“牛主题文物展”,还有针对《五牛图》和新春主题画的线上鉴赏,如果不能亲自去看故宫的展览,那么跟家里人线上逛一逛,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和体验。 除了故宫,过年期间,全国50多个城市博物馆和公共文化空间推出“牛转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联展”,甄选数百件牛主题文物,为喜迎新年的社会公众献上一份“文物新年礼”。腾讯博物馆携手中国文物报联合发起“百‘牛’拜年: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将线下展厅的400多件牛文物搬上云端展厅,为大家带来一场“牛气十足”的春节艺术盛宴。同时,参与线下展览的数十家博物馆讲解员,将为大家在线上讲解馆藏的“牛文物”珍品。此外,腾讯博物馆联合中国文物报以及国内十家省级博物馆,联合发布“测测你的牛气值”互动H5,用户参与互动测试自己的牛气值,能够了解牛年相关文物信息和牛年历史文化,还可以抽取定制的博物馆+国宝红包封皮。 ⊙记者 俞映云 责任编辑/刘贞 黄远林 邹美玲 美编/黄俊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