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主站  >  漳州新闻网  >  专题  >  谷文昌网上纪念馆  >  精神传承  >  学习动态

夯实基础 服务基层——漳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扫描

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    2015-07-21 15:50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编辑:管理员  管理员
字体:【

  在芗城区县后社区,71岁的老人陆丽华家里的灯泡不亮了,儿女工作忙,自己行动不便,老人一筹莫展。这时,她想起了社区网格管理员庄震杰,一个电话打过去,庄震杰马上和社区电工一同上门,帮老人家换灯泡。老人说:“有了网格员,生活舒心多了。”

  陆丽华的舒心生活折射出漳州创新社会治理带给百姓的实惠。近年来,漳州积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将社会治理和服务体系的触角延伸到社区、农村和企业等,大力夯实基层基础,全力保障民生民安,取得显著成效,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稳步提升。

  对接民需实施网格化管理

  走进市区华港社区,每个楼梯口都挂着网格公示牌,公布网格管理员的相片、职能、联系电话等。网格员郑丽君每天从早到晚,都在自己的网格“责任田”上了解居民动向和关心的问题,到居民家里调解矛盾,整理入户资料,录入反馈信息等。她说:“小区有了网格化管理,事事有人管,满足了居民的很多需求。”

  芗城区率先在80个社区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社区按400-500户或1000-1500人的规模划分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警四队八员”,做好巡查走访、化解矛盾纠纷、组织义务巡逻、接受居民求助等工作,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服务。同时,全面搭建社区信息管理平台,采集各类信息50多万条,并与14个职能部门进行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特别是通过网格化平台收编社会面监控探头6500多个,接入公安刑侦网格化研判中心,两年来共破获刑事案件833起,占全区破案总数的23%。

  基层是感知社会需求最敏感的触角。在社会治理中,漳州深化为民服务模式,连续两年将建设城乡社区网格化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大人财物投入,全力构建“社区网格化、平台信息化、服务人性化”的基层综合服务管理新体系。先后组织到郑州、贵阳、宜昌等地参观学习,并总结推广芗城区开展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经验和东山县社区网格化管理城乡一体化建设经验,不断扩大网格化管理覆盖面。

  在实际运用中,全市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联网、规范管理,以“党的建设、宣传教育、综治维稳、便民服务、信息综合”五项任务为基础,把城乡社区所有工作纳入网格管理体系,提升服务管理实效,同时建立值班备勤、信息收集、分流交办、跟踪督查等工作制度,促进规范化运作。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全部制定网格化管理实施意见,对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保障做出明确规定,对部门职能融合和运作机制提出具体要求,加快城乡网格化建设步伐。东山县委、县政府把网格化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高标准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和视频监控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县16个社区、61个村全部建立网格化管理平台和视频监控平台,配备234名网格管理员,均列入财政补贴。此外,东山把村(社区)的各项工作与网格化管理有机融合,真正做到党政“一把手”推动、人员经费“一揽子”保障、综合平台“一体化”运作、服务群众“一张网”统管。

  网格化管理把管理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受到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欢迎。至目前,漳州14个县(市、区)、开发区和124个乡镇(街道)均建立了网格管理中心,269个城镇社区全部实行网格化管理,303个行政村建立网格化管理平台。

  源头防控构建和谐乡村

  走进龙文区的各个村落,挂在墙上的“义务法律顾问联络牌”格外显眼,说起这在家门口儿便可享受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作为先行试点,龙文区率先实施“一村一名义务法律顾问”制度,把律师、政法工作者(警察、法官、检察官)、法律援助人员、调解员、公证员等纳入基层法律服务队伍,成为群众和村(居)组织的义务法律顾问,并实行一人挂钩一个村(居),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针对基层的矛盾纠纷、依法办事、维护稳定等问题,法律顾问在化解矛盾纠纷上支招,在规范依法办事上献策,在促进基层和谐稳定上出力,让问题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纠纷不激化,真正做到村村都有法律顾问,人人享受法律服务。目前,全市已有1929个村(居、社区、农场)聘请义务法律顾问,共接受法律咨询7500多人次,参与调解矛盾纠纷2800多件。

  以构建和谐乡村为重点,漳州积极开展平安示范村创建活动,从加强村级综治组织机构、网格化管理平台、巡防队伍、视频监控系统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农村平安建设整体水平。全市建立乡镇和工业区专职巡防队185支3800多人,实行全天候巡逻,从源头有效防范违法犯罪活动。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漳州全市各乡镇、村于2013年全部成立和谐乡村促进会,以农村老年协会为主体,广泛吸收热心支持社会和谐的各界人士为会员, (下转第八版)

  主动参与宣传政策法律、调解矛盾纠纷、兴办公益事业等。目前,全市共有和谐乡村促进会1779个、会员78500多人,去年共收集上报各类信息5600多条,协助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100多件,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管齐下打造平安企业

  “企业的平安就是无形的效益”,长泰经济开发区立达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深有感触地说。在市县两级政法部门的关心指导下,这家主要生产节能灯、LED灯等光电照明产品的企业,十分注重平安建设。在这里,一支31人的保安巡逻队伍,对厂区实行24小时值班保卫,每周安排两次安全巡查,投入120万元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安装监控探头多达400个,实现厂区监控全覆盖,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企业平安,和谐发展。这家成立于2003年的企业,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国五个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之一。

  近年来,市综治委制定全市深化平安企业创建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治安联防、安全生产、劳动保障、矛盾调处等机制,特别是从企业项目落地、开工建设到生产经营实行治安跟进制度,严厉打击涉企违法犯罪,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为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市政法机关主动服务企业,做到“五个不轻易”,即不轻易传唤企业经营管理者、不轻易冻结企业账户、不轻易查封企业账册、不轻易扣押企业财产、不轻易对企业法人和主要管理者动用羁押性强制措施。此外,全市共派出344名民警担任企业经济安全事务助理,帮助278家重点企业建立防范经济犯罪机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为推动漳州临港工业快速发展,漳州在厦门湾南岸至东山湾沿岸的海陆联片区域开展平安大港区创建活动,积极构建海上防控网、沿海乡镇(临港工业园区)社会治安防控网,共打击走私、贩毒、非法改装船舶等违法犯罪活动74起。为服务港区开发建设,漳州投入1600多万元在沿海地区建设集办证、管理、维稳、救援功能为一体的10个标准化船管站,同时开展海陆交通联合整治活动,排查治理安全隐患,确保大港区疏运畅通。

  与此同时,平安医院、平安校园、平安景区、平安边界等创建活动不断深化,以基层平安促进全市平安。漳州重视强化纠纷排查化解,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联合接访调解中心,在各县(市、区)全面建立信访调解中心、医患纠纷调解中心、道路交通事故多元调处中心,坚持市每月、县(市、区)每半个月、乡镇每周召开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协调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建立健全领导接访、带案下访制度,把大量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有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漳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015.05.22  闽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