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东山县表彰一批2015年度纳税大户,纳税上亿元的2家“经济建设特别贡献奖”当中水产品企业有1家,而前年则是空白;纳税上千万元的21家“经济建设功臣奖”有17家是水产品企业,比前年增3家。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东山鱼”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呢?我们从供给侧改革来看一下。 从东山湾到各大洋 作为福建重要的渔业县,东山县的200多家水产品企业加工能力越来越强,但也面临原料不足的难题。为此,东山县决定把目光从东山湾转向各大洋,养殖、捕捞、引进“三管齐下”,确保水产原料源源不断。 东山县一水鲍鱼养殖有限公司与厦门大学合作,创建“福建省鲍鱼种业体系基地”。通过多次的试验,利用远缘杂交,成功培育出绿盘鲍新品种,不仅供应了东南沿海地区的鲍鱼养殖,还成功返销台湾。与此同时,该县还成功注册了“东山鲍鱼”的国家地理商标,目前东山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鲍鱼育苗基地和重要的成品养殖基地。2015年,东山县海水养殖产量也首次突破20万吨,占全县水产总量的52.1%。 针对近海资源衰退的情况,东山县积极推动渔船“小改大”“木改钢”,从近海向远洋拓展。目前,已发展钢质渔船958艘,占全市的六成以上。同时,组建海之星(福建)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和东山县远德胜渔业有限公司,已建完下水远洋渔船17艘,其中11艘完成相关手续办理出境生产。去年远洋捕捞1.3万吨,比增411%,预计今年将有20艘出海作业。东山县利航船舶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平说:“现在可是东山钢质渔船制造业的春天啊!” 在东海岸公共保税仓,一辆辆冷冻货柜车正来回运送各种水产品入库。保税仓的林总经理说:“仓里的水产品既有本地养殖、近海捕捞、远洋捕捞,也有外省的,从台湾甚至南美等国进口的也逐年增多,现在东山水产品加工企业‘吃饱’没问题了!” 从大冻块到“高精深” 过去,东山县拥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却因加工水平有限,只能加工“大冻块”供应广东再加工后出口,而无法形成经济优势。为彻底扭转“东山打工,广东赚钱”的局面,全县上下一条心,从技改入手进行革新。 在“退城入园”的海魁水产工业园,施工队正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建设。之前,东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已提前介入实行“三段服务”,即“图纸审核、建设指导、体系建立”,指导企业按照国际卫生规范,做好厂房、车间和流程的规划建设,建立HACCP管理体系。目前,东山县水产品加工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5家,获得对美HACCP认证23家、对欧盟注册5家、对俄罗斯认证注册7家、对韩国注册36家、对印尼注册44家、对越南注册39家,总数居全省第一。 为确实提升产品质量,东山县还注重创新创优,许多企业兴起走“产学研”联合的路子。博广天兴食品与中国海洋大学签约成立“综合性院士工作站”,通过院士专家平台的作用,带动水产品加工产业实施科技创新,提升创新水平。绅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所合作的“海马大规模繁育技术研究”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后,又与管华诗院士团队在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技术开发(委托)合同,将进行海马精深加工。海魁集团利用水产品加工下脚料研发了生物高科技产品“真肽美”胶原蛋白液,并成功通过香港CHEMLAB实验所检测,进一步开拓了香港市场。 目前,东山县水产品加工形成了以海魁集团为龙头的蟹、鱼、贝、藻系列,以“东兴”“东旺”为龙头的鱿鱼、小鱼虾系列,以“东盛”“新合发”等为龙头的罗非鱼、螃蟹、对虾系列,以“东协成”“海魁”等为龙头的鲍鱼、金枪鱼系列食品罐头共四大特色体系,品种繁多,满足各层次消费人群的需求。 从线下到网上 做好这条鱼,能够卖出去,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东山县主动协调相关职能部门齐心协力,出谋献策,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外贸发展。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窗口前移,开辟“绿色通道”;经信、商务、税务等部门开展政策进企业等服务,并指导企业转型升级;组织企业“走出去”参加全国和世界的各种商品展销会,扩大“东山鱼”的影响。许多水产品加工企业还在国外和全国各地设立经销公司(处),仅海之星水产有限公司在福建、广东等地设立经营店就有200多处。 此外,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东山各水产品加工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乘“海上丝绸之路”的东风,“海丝国”成东山水产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2015年全县水产品出口创汇继续居全国县(市、区)级首位,达16.6亿美元,占全县外贸出口比重的97%。 与此同时,瞄准“互联网+”战略,东山县积极建设电商产业园,目前已有54家水产加工企业和20家电商企业入驻东山水产网并开展电商经营。2015年,东山县电商交易额4.8亿元,网上营业额2.54亿元,九成以上都是水产品。东山县若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若海说:“通过互联网,各地食客都可足不出户就能品尝到东山独特风味的海鲜,‘东山鱼’已畅游了除新疆、西藏和内蒙古以外的中国大陆所有省份!”(朱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