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军亭成为天宝镇又一个重要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记者 范伟鸿摄 漳州新闻网讯(记者朱秀敏)“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7月1日,85年前的入党誓词再次在红军攻打漳州战役的主战场——漳州天宝十字岭响起,天宝镇75名党员干部沿着当年的行军路线,缅怀先烈,接受红色教育。 1932年4月,毛泽东率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下天宝十字岭,继而从天宝大山北侧挥师南下,取得漳州战役的胜利。时光流转,硝烟远去,十字岭战役播撒下的革命种子在天宝大地生根发芽。作为攻克漳州的战略要塞、红军精神的传承阵地,蕉乡人民在红色旗帜的引领下,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凝聚富美新漳州建设的强大力量。 追寻:留住革命足迹 走进位于天宝大山上的古寨红色教育基地展厅,大厅四周摆满了漳州战役的图文资料,一幅幅图片记载着一代伟人和无数革命先驱的丰功伟绩。弹夹、弹壳、刺刀、手表等八十多年前的战场遗物,锈迹斑斑,默默述说着那段红色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战场遗物,大部分都是古寨农场原居民不辞辛苦自发收集的。”漳州宝寨生态农业观光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海宝兴奋地说,“最近村民又在山上发现了一个战场碉堡,初步判定是当年战役一个秘密的基点。” 陈海洋就是自发收集红军遗物的村民之一,他说:“我是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红军浴血奋战、流血牺牲的英勇事迹,深深感染了我。村民经常会捡到一些战场遗物,我觉得这很有纪念意义,就经常到村民家中去收集。” 沿着古道前行,斑驳的青石记载了红军战士坚定的脚步。“这是条古道,红军上山打仗、下山集结都是走这条路,所以我们将它取名为‘红军进漳路’。”讲解员胡恒青说。 今年4月份,天宝镇将掩埋在地下的青石挖掘出来,保持原貌,修整了两公里长的“红军进漳路”。 “‘红军进漳路’是政府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开发建设和保护的红色教育体验项目。文史研究人员对‘天宝十字岭战役’的史实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考证,并认真做好项目的整体规划,我们将以‘资源保护’为基本原则,以‘文化传承’为发展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将其建成一个把优良传统教育与环保旅游相结合的红色体验基地。”天宝镇党委书记沈晓辉表示。 溯古径而上,红旗招展,翠竹摇曳,路两旁成熟的香蕉压弯了枝头。天宝山头,云雾缭绕,观景台上凭栏眺望,远处十字岭上的红旗,像那燃烧的星星之火。 保护:只为心中那片红 一排历经九十年风霜的平房,门口“作战指挥所”五个字的新牌子尤为显眼。“它是国民党建的,红军进漳时,被夺下来作为临时作战指挥所。”胡恒青介绍。 走进指挥所,毛主席头像、军旗、蓑衣,再现了革命场景。 刚从蕉园劳作回来的村民柯田土告诉记者,他今年56岁,已经在山上居住了32年,目前种植了两千多株香蕉。 “这种房屋不修整的话,很快就会倒塌了。”32年来他和父亲对这个房屋进行了前后三次的大修。今年4月份以来,天宝镇将“作战指挥所”作为红色文化建设的一个示范点,再次进行了全面维护、修整。 柯田土说,目前他和妻子都居住在山上,守护这个“红色档案”,“小孩一直叫我们下山回家住,但是这屋子如果没人住,3个月就会长出白蚁。所以我们还是决意住在山上,将这个历史遗迹永远保护好。” 走出“作战指挥所”,来到十字岭,几处战壕、碉堡、红军战士陵墓映入眼帘,夏日郁郁葱葱的树林里,这些当年漳州战役留下的红色遗迹,不由地将人引入上个世纪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 正是天宝镇一直传承保护革命历史遗迹的意识,漳州战役原主战场在地貌改变不大的前提下,红军亭遗址、红军井及战壕、红军战士墓等等历史遗迹得以完整保留。 “1932年4月,红军在过塘村作短暂的休整,他们开展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活动,救助贫苦大众,流传下了一段军民鱼水情佳话。红军撤离漳州后,民众念念不忘红军情谊,将村里的古井、古亭命名为红军井、红军亭,代代相传。”过塘村村主任韩松溪介绍, 2012年以来,社会有识之士、过塘村民积极捐款,重修了红军井、红军亭。红军亭修缮完成后,成为天宝镇又一个开展红色教育、缅怀先烈、忆苦思甜的重要文化阵地。 传承:惟愿红旗飘万代 “若要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从小在大寨村长大的韩海龙老师坚定地说。 作为市区新桥小学老师,每年他都会组织小学生到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近日,新桥小学的小学生又一次来到古寨红色基地参观、体验红军路,了解红军故事。 “让青少年了解体验红军战斗的实地场景,让他们感受到当年战斗的艰苦和险恶,体会到没有当年红军战士的浴血奋战、流血牺牲,哪有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这种体验式红色教育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韩老师说。 天宝山,距离漳州市区仅15公里。它是一座绵亘大山,它东岸紧临九龙江,组成天宝大山的榕子岭、十字岭、风霜岭、五凤山、大尖山等山峰,峰峰矗立,岭岭相连,构成了漳州城外的一道天然屏障。依托天宝山自然优美的生态资源,近年来,天宝镇政府鼓励支持古寨农场以红色教育为主导,深挖红色资源,将红色旅游与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做活“旅游+”大文章,做优乡村旅游点,做精农家乐品牌。 “古寨农场把红军革命故事、乡村民俗文化融入旅游发展,推出‘吃一顿红米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等红色旅游特色精品路线,‘重走红军路’,全方位地体验‘红色旅游’的魅力。”韩海宝说。据统计,今年五月份至今,参观学习、体验生活的游客已达2000多人。 “受革命精神教育的同时,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在大自然的滋润下焕然一新,何乐而不为呢?”正和家人在农场体验的游客郭萍女士笑着说。 “近年来,天宝镇党委坚持发扬革命传统,围绕‘一村一品’发展思路,打造出了一大批以天宝古寨红色教育基地、田寮村党建文化馆、洪坑村鸿湖戴氏家风馆、过塘村党风廉洁公园等为代表的农村党建示范点,形成一条独具地域特色的开放式红色文化体验路线。”沈晓辉表示。 穿过烽火硝烟,跨越岁月长河。天宝镇广大干部群众继承红军精神,奋发图强,埋头苦干,正大步走在新长征的征程上,书写新传奇,红土地上必将迸出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