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闽南红三团成立85周年”系列活动,建设中共闽粤边区特委红色旅游景点景区(靖和浦)出口公路,把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纳入该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漳浦县在积极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的过程中,从多方面入手,让红色基因世代传承,红色记忆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日前,记者一行前往漳浦县大南坂、霞美等多个乡镇,置身众多革命文物、战斗遗址的汇聚之地,倾听红色故事。 ![]() 游客在红军独立第三团重整武装旧址重温红色记忆 本报记者 蔡建如 摄 峥嵘岁月留存红色记忆 清泉岩,位于漳浦大南坂农场下楼作业区,也是记者此行的第一站。步入其中,只见岩内花木交荫、泉水叮咚、幽静清凉,还存有摩崖石刻,吸引游客驻足观赏。其实,它还是一处重要革命文物。 “上个世纪30年代,红军游击队曾在这一带活动。1937年,全国掀起抗日热潮,中共闽粤边特委与国民党闽南驻军达成协议共同抗日,但国民党顽固派却背信弃义,将在漳浦大操场接受点编的闽粤边红军游击队强行缴械,部分红军指战员连夜突围,转移到清泉岩重整队伍,后编入新四军,开赴苏皖抗日前线。解放后,清泉岩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大南阪镇下楼村原村支书洪基瑞告诉记者,清泉岩山上还有一处红军游击队藏身的石室,后人称之“红军洞”。 为弘扬红色文化,当地在清泉岩修建了台阶、栈道。如今,游人在拾级而上、饱览风光的同时,还能体会到当年红军的不易。 位于霞美镇的虎崆岩,由近百块巨石交错相叠而成的天然石洞,也是一处革命遗址。洞外杂树藤蔓崴崴,十分隐蔽。霞美镇五社村原村支书林老知带我们走进洞内。只见洞中经过构筑,形成了一个约40平方米的主石屋,室后有台阶登上后洞,曲折通向后门,隐于树木山石之间。 “当年吴庭坚同志就是在这个位置牺牲的。”说起当年的故事,80多岁的林老知仍条理清晰,“虎崆岩曾是中共漳浦县委机关所在地。1943年,国民党顽固派突袭虎崆岩,时任漳浦县委书记吴庭坚同志当场壮烈牺牲。” 石碑、石洞、石阶、古树、泉水……每一处革命史迹、每一样革命物件,都在无声地述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