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亮点频现 在韶关钢铁公司,几位退休员工听说韶钢扭亏为盈的喜讯,兴高采烈地在1号老高炉旧址合影。而几年前,韶钢产品单一、积压严重,资产负债率超过80%。 “我们要肩负改变韶钢的使命!”韶关钢铁董事长李世平说道。经过一番浴火重生,2017年上半年,韶钢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1%,合并利润同比增利9.8亿元,实现持续盈利。 韶钢的故事,正是广东近年来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的缩影。 ——去产能,截至去年,我省压减钢铁落后和过剩产能307万吨,淘汰落后造纸产能9.658万吨,实现国有关停类“僵尸企业”市场出清2394户、国有特困企业脱困427户。去库存,2016年全省商品房去库存2197万平方米。 ——去杠杆,2016年全省国资监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4%,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 ——降成本,2016年全省打出“组合拳”,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税负成本等,全省共办理各项税收优惠减免就累计3580.3亿元,比2015年增长40.5%。 补短板,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启动实施18项、总投资2.25万亿元补短板重大工程,2016年共争取国家安排我省专项建设基金413.19亿元支持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2665亿元。 “去”“降”的减法,是为了更好地做加法。 在2017年8月举行的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暨全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坚定不移把制造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持之以恒抓好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和全省工业技术改造工作,努力建设“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三年来,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占全省的比重由2014年的34%提高到2017年的41%;珠西装备制造业税收增速从2015年的2.8%提升到2016年的33.2%,先进装备制造业税收增速从2015年的7.5%提高到2016年的37.3%。 与此同时,广东启动新一轮技术改造,以推进增资扩产、设备更新和智能化改造为主攻方向,加紧“修练内功”。全省开展技术改造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131家,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3%。一批批粤企抓住政策红利,以工业技术改造为抓手,加快实现凤凰涅槃。2014年—2016年,全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累计完成8690.79亿元,年均增长3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 广东地税最新发布的《从税收数据看广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显示,我省税收结构加快优化,2016年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成为税收增长主动力,税收增收贡献率提升至49.2%;制造业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14.2%,高出全省企业所得税增速0.6个百分点,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 为中长期增长注入新动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重要批示中,明确要求广东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5月底,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坚定不移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注重用改革的办法破解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各项改革全面发力,促使广东经济增长新旧动力的转换加快,为经济中长期持续增长注入新动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2017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为此提供了最好的注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3.6:43.3:53.1,服务业比重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52.7%和27.8%,同比提高1.5个和0.6个百分点。新的市场主体竞相成长:上半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和注册资本金分别增长16.6%和104.1%。 新近发布的2017年广东企业500强排行榜显示,上榜企业中营业额超过千亿元的特大型企业有20家,百亿级企业96家。省经信委的数据表明,2016年广东“千亿航母”企业已达23家,且均来自珠三角,这意味着广东提前完成《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提出的“到2020年千亿企业达到20家左右”的目标。 “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局面基本形成。”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认为。 ——多措并举,打好降低企业成本组合拳,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环境,重塑营商环境广东优势。 2017年8月,广东对外发布“实体经济十条”,以真金白银的“减负”,从生产经营、营商环境、税收三个核心环节,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预计今年可为企业直接降成本620亿元,至2020年累计可降成本2600亿元。 ——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打“基础”,利长远。近年来,广东大力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广东祭出项目、资金、制度“三大供给”狠招,“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对全省或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十大类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项目543项,总投资约4.8万亿元。 今年,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0%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规模突破3万亿元,形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3至4个万亿元级支柱产业。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珺认为,在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时期,广东已在提供有效的制度以及新产品、新产业与新组合方式供给上先走一步,这种探索为其他地区相继进入经济转型升级阶段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南方日报记者吴哲肖文舸苏力罗湛贤潘晓晨统筹:戎明昌周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