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打铜,一个作画,一个养草,一个修复……如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在日益繁荣的漳州,有一个古朴而静谧的地方,它融合了现代与传统、阳刚与阴柔、完美与残缺! 这是几个和而不同,却又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构建的小天地,正吸纳着越来越多的人一起加入! 柯毅,和道工社的创始人之一,致力于把现代设计和传统元素融合在一起。他喜欢做旧物改造,把传统的元素、图案提炼,重新应用,让老物品在这个时代有新的魅力。 同期声(柯毅):和道工社我们是15年开始在这个场地做起来的,其实我们这三个创始人原来都是朋友,各做各的手艺,有一段时间想找一个场所把它集结在一起,刚好碰到这个仓库出租,这个仓库也比较适合我们做这个事情。我们基本上还是保持大家独立创作的自由,比如说我在做画画这块,巧师做打铜,志敏做金缮,小白做花艺这块,我们在一起可以互相沟通,现在也多了一些工艺的盆友一起交流。 300平米的仓库在能人巧匠的手里焕发着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处处精致处处景,就像工社成员之一陈晓宏所形容的,本身就做这个,不精致不行啊! 陈晓宏,大家习惯称他为巧师,从爱上打铜那刻起就义无反顾。他非出身打铜世家,也非师承他人,却用自己的执着造出一件件惊世之作。2017年,他的作品《炉瓶三事》从20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入选首届“中国好手艺展”。他却说,自己不过比他人多点阅历罢了 巧师打铜,一打就是8年,从最初的门外汉到自己学习,再到技艺的创新,这一路走起来并不容易。他自己琢磨自己总结,一次不行,就多做几次,在外人看来简单的一道上肌理的工序,他曾反复敲打总结上万次! 柯毅说做手工是很辛苦,很寂寞,并不是外人想象的那么好玩。陈志敏是柯毅后来邀请加入工社的人,他最初的身份是一名电力局职员,因纪录片《锔瓷无痕》爱上了陶瓷修复。2014年,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后,他就直奔东北拜师学习锔瓷手艺。后来发现锔钉的补缺不足以完善所有破损的器物,才又经历自学、拜师的过程,把金缮的功夫学到手。 除了上班,多数时间陈志敏都躲在自己十几平米的承蜩山房里修修补补,有时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于这闹市,他仿佛遗世独立。由于手艺精湛,全国各地找陈志敏做修复的人越来越多。 工社牵头人柯毅说,工社每一件物品都是我们自己动手做的!我们相互探讨,触类旁通。如今工社已经走过快三个年头,作品也相继获奖。2016年工社《和》系列作品获得了“最具创意文化产品奖”十佳奖项的好成绩! 同期声(柯毅):我觉得奖是别人给的,价值也是别人肯定的,我们自己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而已。在鼓励文创创造的时间跟空间是非常关键的,而不是说你要得到什么荣誉就可以结束。 柯毅说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你要多少人来参与这个事情,也需要销售方面的一个支撑,因为你老是跟年轻人谈情怀,他不可能陪你干那么久。 同期声(柯毅):开始有美好的设想,在做的过程中也碰到了很多问题,市场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美好。 善用旧事物,巧于创新,不失大众,却又带有时代感,这是工社作品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如今工社慢慢从独立的创作中走入文创领域,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他们的作品,同时他们也面对着市场的考验。 文字:沈小琴 周媛婷 郑俊郡 视频:李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