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2017年食品安全抽检结果和2018年食品安全抽检计划。去年,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抽检了23.33万批次食品样品,总体平均抽检合格率为97.6%,比2016年提高0.8个百分点。抽检结果显示,我国食品安全总体稳中向好。 大宗消费食品 合格率高位攀升 粮、油、菜、肉、蛋、奶、水产品、水果等居民日常大宗消费食品合格率高位攀升,保持在97.5%以上,有的达到99%以上。比如,蛋制品抽检合格率为99.3%、乳制品为99.2%、粮食制品为98.8%、水产制品为98.1%、蔬菜制品为98.0%、食用油及其制品为97.7%。肉、蛋、菜、果等食用农产品抽样合格率为97.9%。比2014年都有明显提升。这说明广大人民群众一日三餐的食品安全基本上是有保障的。 大型生产经营企业合格率持续提升。2017年大型生产企业样品抽检合格率为99.6%,大型经营企业样品抽检合格率为98.7%,均比2016年提高0.6个百分点,这说明市场基本面上的食品质量安全是有保障的。 婴幼儿配方乳粉 安全营养指标与国际相当 值得一提的是,关系祖国下一代成长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合格率也是高位攀升,2017年合格率达到99.5%,比2016年提高0.7个百分点,比2014年提高了两个百分点,是目前所有大宗食品中合格率最高的,其质量安全指标和营养指标基本与国际水平相当,不合格项目主要集中在标签标识方面。 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还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实行了产品配方的注册管理,目的是解决产品配方数量过多过滥问题,引导企业把精力、资源都投入到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上来。截止到2018年1月,已经获得批准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有1040个。目前来看,配方数量大幅度减少,产品标签也更加规范。 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 问题逐步得到遏制 过去比较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如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逐步得到解决。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的三聚氰胺,相关部门连续9年零检出;蛋制品中的苏丹红也连续4年没有检出。 从抽检发现的问题看,2017年食品抽检总体不合格率为2.4%。主要问题一是微生物污染超标,占不合格样品的32.7%;二是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占不合格样品的23.9%;三是质量指标不符合标准,占不合格样品的19.9%。四是农药兽药禁用及残留不符合标准,占不合格样品的9.6%;五是重金属污染超标,占不合格样品的8.0%;六是有机物污染超标,占不合格样品的2.0%;七是生物毒素超标,占不合格样品的1.1%;八是检出非食用物质,占不合格样品的0.3%;此外,其他问题占不合格样品的2.5%。 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于抽检发现的不合格食品及企业及时进行了核查处置,移送司法机关案件线索278件次,责令下架封存、召回不合格食品1108吨。抽检信息和核查处置信息每周都向社会进行发布。 今年将紧盯风险程度高 消费量大的重点品种 今年,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将围绕“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的重大部署,对不合格产品和企业,以“零容忍”的态度进行查处。 根据总局印发的2018年食品安全抽检计划,全国抽检任务总量为135.05万批次,其中,国家组织的抽检有25.55万批次,省级组织的抽检有26.5万批次,市县两级组织食用农产品抽检83万批次。 抽检工作将紧盯食用农产品、餐饮食品、方便食品等重点品种;紧盯大型批发市场、校园周边、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领域;紧盯农兽药残留、微生物污染等重点指标。抓好保健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抽检;突出群众日常生活,抓好量大面广食品抽检;突出节令热销,抓好季节性和传统节日食品的抽检。 对抽检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将第一时间通报属地监管部门开展核查处置,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及时下架封存、召回不合格产品,最大限度控制产品风险。并坚持抽检信息每周公布,曝光不合格产品,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及时提供风险解读、风险预警、消费提示信息,引导公众理性消费,防止谣言误导。 ■记者 陈铃清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