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主站 >> 漳州新闻网 >> 视频新闻 >> 百姓故事

纤维艺术绘清明上河图

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 >>   2018-04-03 16:58  来源:漳州新闻网  编辑:李立平  李立平
字体:【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稀世奇珍,画之瑰宝。

  在漳州市南靖县,有一副特别的《清明上河图》。它是用毛线加钩针,历时三年半,精心钩织出来。它的作者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一级高级技师、中国美术协会会员阮少珍。

  这幅毛线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总长11米多,小桥流水,绿树红花,农舍酒家,人物、动物神态各异,活灵活现,将北宋汴京的繁华盛景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观后称绝。

  【同期声】《清明上河图》从八年前就开始准备材料,八年前钩了第一幅。2011年去清华大学培训,是国家级培训班,培训纤维艺术,是省里协会推荐去的,那时候我就把第一节钩好了。

  阮少珍被称为纤维艺术毛线画“全国第一人”,在母亲的影响下,年轻的时候她就喜欢用毛线钩小书包小衣服。

  “做这项工艺的人,要有修养的心,要沉得住气,坐得住”阮少珍一边钩织毛线一边接受采访。从小喜欢美术,喜欢这项工艺的她,还远赴清华大学学习创作技巧,汲取众长,为毛线画注入新鲜血液。

  【同期声】因为在那次去清华大学学了很多方法和知识,也综合了以前妈妈教我的钩针法,我现在也申请了非遗。但是用上十多种古老的钩针法制作。

  为了携带方便,阮少珍将《清明上河图》分为7节制作,每节长1.58米,宽0.88米,立体感十足,其中“桥头”一段最让阮少珍头疼。

  【同期声】最难的是钩桥梁(片段)。那个钩了很有立体感,勾出来的厚度有五公分左右。苏绣、十字绣是平面的,我这个(毛线)跟那些钩法不一样,制作法不一样,我这个(毛线)是立体感的,钩织也不一样,编织也不一样,很多都是自己新创意的,我以前没有用过的工艺都用上。

  在《清明上河图》创作中,阮少珍运用了钩、染、绣、编结、编织、环绕等十几种制作工艺,毛线、铜线、棉花、塑料条等十几种材料,采用80多种毛线颜色,用了整整35斤的毛线编织。

  整幅图远看很壮观,但在细节上的却处理得相当精致,最立体的地方有5cm厚。

  【同期声】在清明上河图作品上,我也用到了大中小号的钩针。钩比较老的树头,就用大号钩针来钩,树中间的树枝我就用中号,树的最小分叉就用最小号钩针来钩。

  阮少珍说,钩针分为大、中、小号,毛线也有大中小条之分,在《清明上河图》中,不同年龄、性别的人脸用材和手法都不一样;同一颗树,也有不同的钩法,类似花朵这些小细节就用小号钩针搭配最小的线条进行钩。

  【同期声】清明上河图是一副我们中国的十大名画传世之一,我想挑战自己。这幅图比较难,难度比较大,长度比较长,用工和用线比较难,想自己挑战自己,也想把纤维艺术、比较新的工艺艺术传给观众,让大家认识。

  一砖一瓦,一针一线,三年半来,阮少珍每天钩织十几个小时,长期低头久坐,诱发了腰肌劳损和颈椎病。她也曾因太累太难想过放弃,但想到能用这别样的方法来再现经典,是一件很难得的事,便咬牙坚持下来。

  【同期声】我分成七段,桥头是在中间,把中间做好了,很多人都做“桥头”这段,想放弃,后来还是坚持下来,因为这种工艺也比较独特,和别人不一样。我也看过十字绣和刺绣,我的毛线(作画),只让人家认识、宣传我这种比较新的工艺,所以制作完成了。想把这个工艺传给下一代,弘扬我们中国的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让人家认识、了解这个工艺。

  刚刚完成的《清明上河图》作品,是阮少珍对自己更高的挑战,她也希望接下来用毛线创作出更多经典作品,让大家更了解这种新工艺的魅力。

  文字:韩靓 视频:李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