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主站 >> 漳州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新闻19 >> 聚焦2019漳州两会 >> 两会前哨

助力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市政协积极为漳州特色文化发展建言献策

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 >>   2019-01-06 15:40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编辑:郑俊珺  郑俊珺
字体:【

  布袋木偶戏等一批传统民间艺术搬上了古城的舞台(资料图片)

  漳州新闻网讯(记者 邱丹燕)倡导弘扬漳州海商文化、呼吁抢救民间珍贵“台批”、献力保护漳州古城老地名……去年以来,漳州市政协充分发挥智力密集、渠道畅通、联系广泛的优势,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调查研究,积极为漳州特色文化发展建言献策,助力我市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

  为弘扬“海商文化”集思广益

  1567年,明朝开放漳州月港。漳州月港成为明朝中后期唯一合法的出海港,是当时国内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月港带动漳州陶瓷、纺织、造船、农业等产业的发展。

  传承和弘扬好漳州海商文化意义重大。一年来,市政协组织力量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关于传承和弘扬漳州海商文化的建议》,助推漳州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

  认识漳州海商的辉煌历史是传承弘扬海商文化的前提。市政协建议,编印一部漳州“海丝”文化史籍、出版一本漳州海商列传、创作一套历史小说、拍摄一部电视连续剧、制作一部电视专题片,进一步挖掘漳州海商文化内涵。通过召开“漳州月港与海商论坛”学术研讨会、举办漳州海商文化大型实物和图片展、申请举办“中国航海日”活动等,加大对漳州海商文化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弘扬漳州海商文化品牌。

  与此同时,市政协还建议,全力保护好漳州海商文化遗址,加以开发利用,促进“海丝”旅游业发展。以弘扬漳州海商文化为抓手,做好招商引资和对外经贸交流工作。例如,每两年在漳州台商投资区举办一次“中华侨批·世界记忆工程国际论坛”,邀请台港澳同胞和东盟各国的华人华侨参与,并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又如,以修复“天一总局”为契机,积极与其国外24个分局所在的城市建立港口联盟或国际友好城市,在金融、通讯、造船、海洋运输、远洋渔业、物流和其他产业方面进行对接与合作。

  为做大“语堂品牌”出谋划策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是漳州珍贵的世界级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林语堂与漳州的渊源,打造林语堂特色文化品牌,对推动我市文化、旅游等各项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市政协对此十分关注,加强调查研究,努力建言献策,形成《关于打造我市林语堂文化品牌的几点建议》,提出举办高等级的林语堂文化艺术节、打造林语堂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国际化林语堂文化研究平台、开展一系列“语堂·漳州”主题活动等务实举措。

  为进一步扩大漳州林语堂文化影响力,市政协建议,筹划举办高等级的、面向海峡两岸、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林语堂文化艺术节。也可与厦门、上海、北京、苏州、纽约、新加坡、台北、香港等林语堂曾生活、工作过的城市,轮流举办“林语堂文化艺术节”。

  此外,市政协还建议,以“语堂故里·花样漳州”为主题,以林语堂在漳州的生活、学习踪迹为主线,以漳州特色传统文化、闲适生活姿态及原生态自然环境为底色,着力打造林语堂成长之旅踪迹游、林语堂乡愁文化游等特色旅游精品线路。

  为打造“古城特色”献计出力

  享有“海滨邹鲁”美誉的漳州,是一座13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人文积淀深厚,文化古迹众多,古街、古巷、古道等传统文化元素俯拾皆是。老街名、老地名、老掌故等城市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跨越时空,承载着历史记忆。

  立足文史角度,以漳州古城为编写主体,市政协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编写了《漳州古城老地名》,搭起一座通往历史的桥梁,让海外漳州人找到回家的路牌和精神寄托。

  此外,市政协还形成《打造漳州古城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议》,提出将布袋木偶戏、芗剧、锦歌等观赏性高的传统民间艺术搬上古城的舞台,进行周期性、常态化演出,让民间艺术重回民间;规划古城旅游精品线路,编纂漳州古城旅游指南,利用故事营造及历史叙事手法将古城各个景点进行串联,让游客亲身参与到古城历史情境的重构当中;鼓励商界和学界联合开发“古城元素”,发展文创产业,使漳州古城的文化符号成为漳州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助力漳州古城进一步焕发生命热度。

  为留住“珍贵记忆”提供参考

  “台批”是清代以来祖国宝岛台湾同胞与大陆亲人之间相互往来的信函,其中有不少是汇款家书。“台批”不仅记录了两岸经济社会变迁和人文感情交流,而且成为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又一有力佐证。每封“台批”背后,都讲述了一段感人肺腑的两岸往来的故事。

  “重视民间珍贵‘台批’抢救征集开发,积极申报国家档案文献遗产和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市政协在《社情民意信息》中建议,尽快把“台批”的征集、抢救、开发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制订工作方案,明确时间、任务,并组织一定的人力和资金,开展对“台批”抢救、征集、开发工作。对已征集到的“台批”要深入研究,组织专家鉴定、研讨,撰写论文,举办展览,并积极申报国家档案文献遗产和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成为全国层面、亚太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