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主站 >> 漳州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新闻19 >> 聚焦2019漳州两会 >> 本网报道

精准脱贫“三千工程” 惠民暖心受关注

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 >>   2019-01-09 09:29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编辑:赵露佳  吴荣光
字体:【

  诏安县乡村党校老师谢蓉泉(左)教农户种植大棚蔬菜 沈乾生 摄

  2018年,我市创新扶贫模式,积极实施精准脱贫“三千工程”,实现贫困学生“就学+就业”二合一,激发贫困家庭的内生动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好政策办出好成效。通过实施精准脱贫“三千工程”,整合资金帮助贫困学生,培养技能、一人工作、全家脱贫,既提升贫困人口素质,又解决就业问题,既支持职业教育,又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截至2018年底,市属5所高职院校共招收全市贫困学生1091人;已征集3600多个就业岗位,根据双向选择原则实现贫困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意向书,可实现就学即就业;筹集1000万元资金,第一学年减免学费共407.44万元,已全部兑现到位,圆满完成2018年“三千工程”目标任务,在社会取得了良好反响。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9年持续推进“三千工程”。这一惠民举措受到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

  “‘三千工程’这种好政策能延续实在太好了。”漳州市人大代表、诏安县官陂镇人民政府副镇长张海洋由衷说道。在与贫困户帮扶工作中,作为基层干部直观地感受到好政策给贫困家庭带来的利好。他说,解决读书问题,不仅仅是为贫困户家庭省下钱,更是为家庭带来了改变命运的希望。而解决就业问题,“就业一人,脱贫全家”,就让贫困户家庭得到了实实在在摆脱贫困的机会。这种改变不仅仅体现在贫困家庭的物质条件,特别是人的精神面貌,愁眉苦脸不见了,那种发自内心的高兴是让人看了会感动的,他们就觉得“日子有盼头了”。

  市政协委员、漳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何小青介绍,2018年12月3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三千工程”企业与学生见面会,签订就业意向。实践证明,“三千工程”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扶贫机制中的造血功能,可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企业稳定、社会发展的目的,受到学生、家长、企业、学校的一致欢迎。今年我市将持续推进“三千工程”,何小青认为可从三方面加强: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贫困学生家长理解这项工程的目的和相关政策;学校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强不息、尽快自立”的志向,培养吃苦精神和职业素养;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实行学校、企业双主体育人,在人才培养中校企密切合作,让学生尽快吸收企业文化,融入企业发展,为合作企业提供满意的实用技术人才。

  “任何企业要发展,人才都是核心竞争力”,市人大代表、福建海山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海山一再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洪海山说,从小家里经济困难,在读书的年纪却没有好机会可以学习,虽然白手起家打拼了一份事业,但是书读得不多一直是一个遗憾。“三千工程”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掌握技能,这确实是一件民生工程。“今年持续推进这个政策,如果今年有机会的话,我们公司也很愿意参与提供岗位,为扶贫助力,这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洪海山还表示,希望企业提供岗位是属于“订单式”培养,同时对被帮助就业的贫困生能有一定的职业制约手段,签订协议,不要让爱心企业“人财两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市政协委员、名庄(漳州)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志行对此深有感触。何志行认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漳州实施的“三千工程”不仅教育扶贫,还帮助解决了就业问题,可以说是改变贫困学生的人生命运,斩断贫困家庭的穷根。这是个好政策,但是必须要保障精准扶贫的实效性、科学性、可持续性,才能真正让百姓受惠。今后,也应该要教育引导受资助学生珍惜“三千工程”惠民政策,并化为学习动力,奋发读书,努力取得一技之长,回馈社会。⊙本报记者郑来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