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过去一年,我市坚持以“生态+”引领城市美丽转型,又好又快推进“五湖四海”项目,“生态+”成为百姓点赞、各界认可的漳州新名片。新的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生态+”引领,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家园。我市将持续探索“生态+”模式,守好底色、融入特色,抓内涵提升,抓外延扩张,抓复制推广,推动“生态+”往深里做、往实里做、往优里做,促进生态、生产、生活、生意“四生”融合,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围绕如何做好“生态+”文章,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 湘桥湖 庄宏 摄
![]() 漳州古城 本报记者 游斐渊 摄
![]() 碧湖 本报记者 游斐渊 摄
![]() 林语堂文化园 郑文典 摄
![]() 九十九湾湖 本报记者 游斐渊 摄
![]() 人民广场花海 本报记者 游斐渊 摄
市人大代表、金峰经济开发区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陈仲凯: 加快工业园区转型升级 ![]() 产业发展是城郊开发区产城融合的重要基础。金峰经济开发区将继续引入和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重点关注智能制造、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导入,加快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改造升级。同时,开发区产业载体和配套设施建设也正逐年加快,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产城融合也正深入推进,产业向功能区集聚日渐明显。未来,开发区也将积极推动转型升级,尝试引入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商业综合体等城市业态,助力产城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张志鹏整理/图 市政协常委、漳州三中美术教师周毅铭: 打造“文化+”产业新业态 ![]() 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进一步推动漳州特色文化资源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文化+”产业新业态。 应注重为从事文化相关产业的青年艺术家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和空间。建议打造更多的文创平台和空间,提供给漳州及外地青年艺术家,让其有施展天赋的舞台和机会,为漳州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助力形成更加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进一步提升城市内涵,进而推动文化、旅游、创意设计融合发展,形成“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互联网”等新兴业态。 ☉本报记者 张志鹏整理/图 市人大代表、芝山镇党委书记罗云漳: 打造“五湖四海”新商圈 ![]() 今年元旦,西院湖生态园二期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赏游玩。西院湖的建设,不仅有效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还聚集了人气。 漳州中心城区“五湖四海”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打开了城市向东、向西、向南的建设格局,带动了城市经济发展。作为“五湖四海”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湖也正如火如荼加快建设,不仅将优化生态环境,也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下一步,将进一步优化配套服务功能,合理布局酒店、商超、写字楼等服务业项目和业态布局,真正把产业、文化、服务加进去,打造“五湖四海”新商圈。 ☉本报记者 张志鹏整理/图 市人大代表、芗城区西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志平: 把项目做得更加精致 ![]() 做精、做优城市品质,要从项目入手,从城市设计整体布局考虑,把项目做得更加精致、有特色。在北江滨,我们把漳州古城原先的老旧危房进行整治、改造、提升,对文庙等具有历史价值的庙宇及传统闽南特色的建筑进行保留、修缮、维护,一些传统的闽南手工艺在漳州古城“安家”重新焕发了活力。今年,随着琴棋书画诗酒茶等文化元素不断融入南湖片区,以及南湖温泉酒店、桥南美食城、南江滨路、九龙云巴等项目的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将不断配套完善,今后将释放更大的“生态+”效益。 ☉本报记者 吴静芳整理/图 市人大代表、芗城区天宝镇干部陈瑛: 做大做响语堂文化品牌 ![]()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林语堂文化是漳州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下一步天宝镇将紧紧围绕“语堂故里、千亩蕉海”的发展主线,抓好林语堂文化园改造提升项目及天宝香蕉海提升工程,更充分挖掘林语堂文化,进一步丰富园区的景观内容,融合语堂文化、蕉园风光、玉尊朝圣、亲水滨江等元素,做大做响语堂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培育文旅产业,努力实现生态、产业、文化、旅游等相互融合发展,让当地百姓更好地享受绿色发展的福利。 ☉本报记者 吴静芳整理/图 市政协委员、漳州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智元: 借鉴古城提升背街小巷 ![]() 城市建设,“面子”“里子”要同步跟进。改造提升背街小巷,必须从街区功能、交通状况、惠民利民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统筹规划,腾退一些公共区域,将欠缺的市政配套设施加以完善。事实上,在城市环境整治提升方面,漳州已有成功的实践——古城片区的整治提升。借鉴古城改造案例,把背街小巷的提升改造与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相结合,配置应有的基础配套设施,植入“生态+闽南文化”“生态+休闲”等业态,以达到更好的改造提升效果。 ☉本报记者吴静芳整理范伟鸿图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漳州一中副校长高新建: 施行公交运营成本规制 ![]() 公交运营成本规制是指合理界定公交行业各项运营成本范围,科学建立公交单位运输成本标准,并以此测算财政补贴和科学定价调价,引导公交企业提高服务质量的政策。推行成本规制,可促进企业规范自身管理,使成本与营收实现“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有效增强公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能提高主城区公交车辆的档次、保有量,以及公交线网覆盖的广度和密度,更加有效地投入研发智能公交系统定制平台,开发快速、定制公交等新的服务模式,让出行更便利。 ☉本报记者 张志鹏整理/图 市政协委员、福建思特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洪立颖: “智慧菜场”提升市场颜值 ![]() 农贸市场不仅涉及百姓菜篮子工程,更关乎一座城市的品质及文明程度。近年来,市区大力推进“智慧菜场”建设,不仅市民买菜更加便捷,也优化城市面貌。当前,市区农贸市场外围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现象依然存在。建议按照中心城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加快现有市场改造步伐,提高现有场地利用效率,建设一批新的市场;同时,在现有市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的基础上完善农贸市场追溯体系建设,设法吸引周边消费人群到室内市场消费,采取扶持政策吸引马路市场入室经营。 ☉本报记者吴静芳整理范伟鸿图 市人大代表、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站副站长马乐庚: 城乡污水治理提升两手抓 ![]() 提升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应继续进一步突出源头治理和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注重修复、整合和提升,打造出更多类似九十九湾、南湖等生态园区。要强化整治资金保障,继续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充分利用PPP模式的优势,引入市场机制。与此同时,乡镇和农村的污水治理也应加大力度,确保今年我市每个乡镇都基本建成一座以上的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农村污水治理全覆盖,让城乡污水治理取得更突出的成效。 ☉本报记者 张志鹏整理/图 致公党漳州市委员会: 补齐短板打响“花样漳州”品牌 打造“花样漳州”旅游品牌,当前亟须加快补齐我市旅游发展短板。 我们建议,加快构建层次分明的旅游目的地系统,形成区域布局合理,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组织优化的漳州大城区,成为面向福建及周边省份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抓紧填平补齐旅游产业要素短板,重点在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文化等方面着手,加快推进博物馆、艺术馆投入使用,连接南湖公园打造成我市生态游与心态游有效融合的典范;持续提升旅游品牌宣传推介手段,加强与客源地官方机构和民间团体的联系与交流,同时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加强区域合作,依托品牌优势,将我市纳入跨省旅游线路和省内品牌线路中;设法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建议政府部门联合中国投资协会、漳州商会等举办旅游投资大会,加大对旅游重点发展区域财政性补助力度。 ☉本报记者 李润整理 漳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打造漳州古城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为推动漳州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建议,打造一条特色文化步行街区、一条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链、一条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一是打造一条特色文化步行街区。形成“五纵三横”古城特色文化核心区,进一步凸显古城文脉“形”“体”“魂”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现有古城特色文化旅游整体布局,使古城文化有“亮点”,旅游有“热点”,商业有“卖点”。 二是打造一条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链。充分发挥漳州古城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的文化品牌优势,强化文化与旅游、商业、市场、业态联动发展,推动古城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 三是打造一条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功能需求,引进优质旅游管理运营企业,筹划并完善古城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形成以漳州古城为中心,辐射全市周边县、区、镇名胜景点的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本报记者李润整理 市人大代表王松柏: 加快东岳新村及洋筠社区改造 当前,我市部分老旧社区宜居环境还没有很好改观。以芗城区东岳新村和洋筠社区为例,这两个社区是漳州市重要的城市区域,涉及漳州市幼儿园、漳州八中、名流小学、东岳市场等,人流、车流量大。由于早年房屋设计标准偏低、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房屋产权复杂混乱、缺乏维修房屋的资金等多种原因,两个小区都不同程度存在屋面墙面渗水、道路破损、绿化不足、无公共照明、消防设施陈旧等住宅功能缺失问题。 建议根据城市整体规划需要,重新规划老旧小区改造建设;住建、交通等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芗城区东岳新村及洋筠社区改造力度,对小区破旧、破损道路进行改造提升,消除部分居民在道路两旁私设的停车位,重新规划停车位;要进行雨污分离、清理下水道、绿化改造、路灯铺设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本报记者吴静芳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