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龙舟、艾草、菖蒲,还有幼时佩戴的彩绳,汇集成独特的漳州记忆,在时光流转中代代相传。 根据干支历,农历五月初五为午月午日,故而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在闽南地区,端午更是充满温情和仪式感的节日。在这一天里,闽南的老人们都会在门上插一把艾叶菖蒲,取正午十二点的井水加入艾草等若干草药煮开放凉后,给家里的老小擦拭身体,再用雄黄涂抹,备好清酒一壶,寓意身体清洁,不入邪气,吉祥顺意。若是家中有孩子的,长辈必然早早准备好一条七彩棉线编织而成的记忆绳,早起便将七彩绳佩挂在孩子手上,祈盼孩子得以好记性,聪明伶俐。 半个多世纪前,家住浦南香坂村的许阿秀还是个刚过髫年的小丫头,她正小心翼翼拿着绣花针跟随母亲学习七彩绳的传统编制手艺。选白、黄、红、绿、黑、蓝、橘等七色棉线,根据粗细需要决定每一色棉线的数量,将同色棉线一条一条从头捋直形成七股彩线,将七色彩线股股相结,以银针从中穿过,针不动,七色彩线以银针为中心分别系结。针随编织长短移动,最后系上圆满扣,收针。按照传统的编织手法,众多棉线中可有一条能够调节整条七彩绳的长短,如行云流水般收放自如。彩绳还分男女不同花纹,女性花纹简约柔和,男性繁复阳刚,表达了阴阳和谐的原始两性观。 二十年后,已为人母的许阿秀依然保持着不变的传统,即使在被唤作阿婆的今天,她依然在端午节前为自家孩子、邻里乡亲编制一条条七彩记忆绳,为大家送去一份最质朴的祝福。 这一条亲手编制的七彩记忆绳,不仅仅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传承着闽南人代代相承的亲情眷顾,它更是汇集起了散落在闽南民间的文化记忆,给予我们浓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正值端午期间,许婆婆应周君文化邀请,免费教授大家编绳技艺,希望能够让这门手艺得以传承,不断延续。⊙周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