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主站  >  漳州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新闻19  >  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

工业70年:“漳州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

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    2019-09-30 10:37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编辑:沈小琴  沈小琴
字体:【

  1949年,漳州工业仅有23家私营作坊和一些农副产品加工厂,重工业一片空白。

  2018年,漳州全市2269家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5623.1亿元。2019年上半年,全市2286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267亿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漳州工业实现一个又一个突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手工作坊到企业集群”,产业呈现“多面开花”的繁荣景象。近年来,漳州工业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经济总量跨越增长

  新中国成立初期,漳州重工业几乎一片空白,工业总产值仅为0.15亿元。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乡镇企业及三资企业的发展,漳州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6年实现工业产值18.83亿元,首次超过农业产值17.38亿元,打破了长期以来农业大于工业的传统产业结构。

  进入新世纪,工业日益成为漳州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漳州工业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2008年,全市规模工业产值1243.50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11年,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用了3年时间;2013年突破3000亿元,用了2年时间;2014年突破4000亿元,用了1年时间;2016年,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成为继泉州、福州和厦门之后第四个规模工业产值超5000亿元的设区市;2017年、2018年,全市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居全省首位。2019年1-8月,全市规模工业累计实现产值4257.6亿元,增长9.2%;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185.9亿元,增长8.9%,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集聚水平稳步提升

  新世纪交替,乡镇企业虽火热,但依然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随着工业逐步发展,我市积极引导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工业园区集聚,力促企业集聚入园、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全市现有工业园区21个,其中国家级4个(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省级8个(金峰、蓝田、长泰、古雷港、常山、华安经济开发区和诏安、平和工业园区);县级9个。2018年全市工业园区共规划面积1175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184.6平方公里,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3595.7亿元、工业投资695.75亿元、税收收入65.9亿元。工业园区以占全市9.3%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64%、工业投资的79%、税收收入的67%。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70年来,在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市工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重工业比重上升,轻工业比重下降;装备制造业加强,加工工业比重相对下降;新兴产业比重上升,传统产业比重下降。

  目前,全市已经形成石油化工、特殊钢铁、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四大”主导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4+4”产业格局。2018年,“4+4”产业实现产值4328.3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7.3%。从规模看,千亿元产业3个:食品工业(1579亿元)、新材料(1198亿元)、装备制造产业(1002亿元);百亿元产业3个:石化(481亿元)、特殊钢铁(461亿元)、电子信息(286亿元);十亿元产业2个:新能源(54亿元)、生物医药(44亿元)。2019年上半年,全市1603家“4+4”产业实现总产值256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8.4%。

  品牌企业实力强劲

  70年砥砺奋进,漳州品牌知名度显著提高。截至目前,全市驰名商标49件、地理标志商标135件(居全国设区市第三)、省优秀推广示范地理标志商标5件(全省居首)。获得了中国食品名城、中国钟表名城、中国门机之都、世界食用菌罐头之都等殊荣。尤其是漳州作为“世界厨房”,食品产业一直是传统支柱产业,也是漳州对外出口主要行业。长期以来,全市食品出口量一直位居全国设区市首位。

  截至2018年底,全市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35家(含国家级3家、省级38家、市级94家),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39家(含省级5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超202家(含国家级86家);博士后工作站6家(片仔癀,龙轴,科华,大闽,富顺,万利达),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长泰宏正、诏安猛狮);市级以上众创空间38家(含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2家、省级众创空间14家)。

  技术水平日益提升

  新世纪以来,通过强化技术创新、融合互动,我市工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漳州制造”智能升级。全市培育市级以上智能制造企业10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9家。2019年,科能电器、恒丽电子、东方仪器仪表等3家企业成功入选2019年“八闽杯”海峡两岸大学生设计坊承办单位;明鑫智能科技被推荐申报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项目;科晖汽车、万利达科技等5家企业被推荐申报福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与智能制造装备项目认定。

  我市同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市有3家单位跨入国家级资源再生、循环经济和绿色制造体系行列,8家企业荣获省级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单位。金峰经济开发区成为福建省首家入选国家级第二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漳州工业的“第一”

  近些年,漳州工业企业默默耕耘修炼内功,诞生了一大批世界级“隐形冠军”,在工业领域大放异彩。

  豪氏威马钢铁制品有限公司:打造全球最强、能吊1万吨的起重机漳州豪氏威马钢铁制品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移动式码头起重机——“擎天吊”,其起重能力达到了2600吨,相当于可以把2000台家用小汽车一次性吊起,起重能力为全球之最。2018年,漳州豪氏威马生产了全世界起重能力最强的船舶式起重机,它的起重能力更是达到了1万吨,相当于可以同时吊起24架波音客机。

  龙溪轴承:品种数全球第一、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龙溪轴承研发的“航空自润滑模塑衬垫制备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满足了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项目“航空发动机”和“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对轴承的需求,在同行业中,品种数位居世界第一,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三宝集团:全国第一本耐蚀钢筋生产许可证全市首个纳税超10亿元的工业制造业企业三宝集团,获得全国第一本耐蚀钢筋生产许可证,并且加大技改力度,耐腐蚀热轧卷板项目顺利投产后,预计全年可望新增纳税1.5亿元。

  大通互惠集团:超低温阀门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漳州长泰的大通互惠集团研发出的4000米深海阀门和零下196度超低温阀门,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结束了我国在液化天然气、30万吨乙烯领域中,关键化工装置依赖进口的局面。

  正兴轮胎:全球首条自动化铝合金锻造卡车轮圈生产线正兴车轮集团拥有世界第一条全自动化铝合金锻造卡车轮圈生产线,年产50万套铝车轮,可节约55%的人力成本。

  漳州工业发展历程

  2000年

  加快工业化进程

  2000年以前,漳州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发展薄弱。2000年,漳州市委、市政府在东山县召开全市处级以上干部会议。会议在对比“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充分分析漳州经济发展状况后,达成了“要实现漳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工业”的共识,提出加快漳州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路。“东山会议”的召开,成为漳州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漳州加快工业化进程就此拉开序幕。当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推动工业发展的40条优惠政策措施。2001年6月,市委第八次党代会召开,要求“以增强工业整体素质为重点,加快工业化进程”。

  2002年

  工业立市

  2002年,漳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工业立市会议”,系统提出了“工业立市”战略。随后,中共漳州市委八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加快工业发展是漳州市经济发展的大局所在、战略所为和后劲所需,要把它作为提升漳州市经济整体素质的关键来推动”,从而确立了工业在漳州三次产业中的主导地位。漳州工业发展进入全面提速阶段。2003年7月,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40条优惠政策,极大激发了群众投入民营经济的热情。2005年12月,市委出台《关于鼓励台商企业与扶持台商企业发展若干意见》,大大调动了台商的积极性,台商投资漳州的氛围更浓了。

  2006年

  工业强市

  2006年,在继续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市委、市政府意识到,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潜力在港口,希望在港口,进而制定了“依港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10月,市第九次党代会召开,提出了建设“港口大市、工业强市、生态名市”的奋斗目标。2007年5月、2007年8月,市委九届三次、四次全会分别作出《关于实施依港立市战略的决议》《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决议》,吹响了建设海峡西岸港口大市、工业强市的新号角。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升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壮大工业经济综合实力”的总体要求,落实“项目带动、品牌牵动、统筹互动、形象推动”的工作举措,港口开发、工业经济特别是临港工业得到飞跃发展。

  2011年

  工业化提速

  2011年9月,漳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继续实施“依港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并突出“工业化提速、城市化提升、现代农业提效”发展重点,努力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新的更大跨越,在更高起点上建设创业创新的活力漳州、又富又美的幸福漳州。“工业化提速”号角的吹响,再次为经济壮大提供了坚实支撑。

  2014年

  工业跨越发展

  2014年以来,漳州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新要求,又将工业作为富美新漳州建设的重点和转型升级的关键。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奏响“加速工业跨越发展”的强音,漳州经济进入了总量、质量全面提质、提效的新阶段。

  2018年

  工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10月,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当好新福建建设先锋的意见》,提出要以加快培育一批“双高”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创新型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围绕“4+4”产业,选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加强关键技术难题的突破。漳州工业迈向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2019年

  大抓工业、抓大工业

  大抓工业、抓大工业。2019年4月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工业发展、开发区建设推进会,对加快漳州工业发展进行再宣誓、再宣言、再承诺——“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大抓工业,就是要旗帜鲜明抓工业,坚持不懈抓工业,久久为功抓工业;就是要将人力物力财力往工业聚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投入产出最大化。抓大工业就是要“抓大”工业,通过优化存量,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就是要抓“大工业”,抓龙头、铸链条,整合资源、引进资源,招引大项目、好项目,大力发展体量大、集聚度高、带动力强的先进制造业,推进经济增速换挡、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动能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