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主站  >  漳州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新闻19  >  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

田园都市 为美好而来

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    2019-09-30 10:53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编辑:沈小琴  沈小琴
字体:【

  绿色,是漳州最鲜明的底色。漳州山清水秀,山、海、江、平原兼备,福建第二大江九龙江横贯全境,拥有完备的陆地和海洋两大生态体系,森林覆盖率64.83%,生态城市竞争力全省第一。

  近年来,漳州更是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勇当“生态美”的建设先锋,陆续建成“五湖四海”等一批生态项目、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狠抓“源头”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等,用心守护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优美的田园风光,促使城乡人居环境更加舒适宜居。目前,漳州11个县(市、区)全部获得省级以上生态县命名,其中国家级生态县9个,有78个乡镇获评国家级生态乡镇,群众家门口的“绿色福利”与日俱增。

  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随着一个个金字招牌的陆续捧回,漳州的发展更有后劲、更有可持续性。

  扮绿城市“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天然会客厅”

  “漳州这个城市让人感觉很生态,很亲切。我的家乡没有香蕉树。艺术展开始之前,我特地去看了这里的‘香蕉海’,非常棒的体验。中国南方的这种植物很有地域特色,叶子大大的,长得相当有艺术感。”曾来漳参加国际当代艺术展的国际版画联盟副主席约瑟夫·希尔如此叙述。

  约瑟夫·希尔所说的“香蕉海”是漳州一个富有特色的生态项目。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近年来,漳州又好又快推进“五湖四海”(碧湖、西湖、西院湖、九十九湾湖、南湖,荔枝海、香蕉海、水仙花海、四季花海)、南山水岸、圆山林下生态园、九龙江畔“双百”绿化工程等项目建设,实现“城中有林、城中有花、城中有湖”。

  南湖建成后,成为广大市民朋友畅享生态的“重要地标”和“网红景点”。“莲心禅韵”“长桥卧波”“花影争妍”“丹霞映台”……到此闲逛的市民朋友,经常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拍,美景入眼,绿意盎然。有时则放慢脚步,静静地观赏湖水中的天鹅。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草地上,或者坐在台阶上,放空身心,自在发呆,畅享美好的“原味生活”。

  “太漂亮了。怎么拍都拍不够。漳州在建设南湖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原生态’的保护,人工与自然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全国百家媒体聚焦花样漳州新闻摄影采访活动走进南湖时,福州日报摄影记者杨婀娜便频频按下快门。“因时间关系,这次好多美景都来不及拍。希望下次可以再来,慢慢地走,慢慢地拍。”杨婀娜说。

  “阔别九年,终于再与漳州相遇。从漳州站一路走来,明显感受到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曾经环境杂乱的南湖相比,如今生态环境优化,山水美色入眼来。”去年底,“青年新闻人:我们与改革开放一起走过”联合采访活动走进漳州,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学生邢成武说,“此次漳州之行,让我充满欣喜,期待与越来越好的漳州再重逢。”

  随着“五湖四海”等一批生态项目的建成,漳州城市园林绿化覆盖面积目前已达313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5%,公园面积达到731.31公顷,群众家门口的“绿色福利”与日俱增。

  “漳州天蓝水绿,四季如春,走到哪儿都像徜徉在花的海洋里。”甲骨文(漳州)技术人才双创基地办公室主任惠燕丽曾由衷感叹,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天然的会客厅,带客商畅游生态园已成为其独特的“待客之道”。

  ⊙本报记者邱丹燕俞映云

  扮美村居“垃圾围村”成为记忆

  9月23日,走进芗城区石亭镇丰乐村的垃圾驿站,十几个密闭式大垃圾桶整齐划一。记忆中的垃圾堆满垃圾池的样子不复存在。

  上午10时许,一辆垃圾压缩车停靠在垃圾驿站前,两名保洁人员将装满垃圾的大垃圾桶搬上压缩车后部。这时,压缩车后部液压杆自动升起,将大桶内的垃圾“吃进了肚子”。

  “过去,由于垃圾处理设施简陋、运管机制不科学等,垃圾不能及时清运出村,‘垃圾围村’现象严重。”谈及村子的变化,丰乐村村长郑忠明很是感慨,“有了垃圾驿站后,村民们不用再为‘污水满地横流、垃圾气味刺鼻’的现象感到困扰了。”

  漫步丰乐村,一条干净整洁的水泥村道从村中央蜿蜒穿过,两边墙上是各种色彩鲜艳却又不失质朴的彩绘,路旁生长着蓊郁的树木,时不时还有花卉盆景,把整洁的村居环境点缀得更加舒适宜人。

  为了共同的美好家园,漳州各地纷纷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行动、农村污水治理行动、农房整治行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等“一革命四行动”,推进全市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建立起村庄环境卫生常态化保洁机制。

  在实施“一革命四行动”的同时,漳州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今年来,已启动114个美丽乡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亿元。前段时间,我市还出台了《漳州市裸房专项整治示范村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对已有裸房分批分期实施外墙立面整治,让村民住宅更加安全、经济、实用和美观,努力营造可认知、可回忆的村庄建筑风貌。⊙本报记者邱丹燕俞映云

  通讯员郑蔡乐郑文典

  海的发展“家乡这么好,决定不走了”

  漫步东山海湾公园滨海栈道,放眼望去,蔚蓝的海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海岸上,郁郁葱葱的木麻黄迎风矗立,三三两两的游人,陶醉在美丽海景中。

  早些年,这里并没这么漂亮。在金銮湾沿海防护林前后有上百家鲍鱼养殖场,水岸和林带中是连片的海鲜大排档。“沙滩上布满了鲍鱼场的白色水管,杂乱无章,惨不忍睹,而且鲍鱼场随意排水,让周边的木麻黄遭到严重损毁。”当地群众回忆道。

  生态先行理念,是谷文昌留给东山的重要精神财富。为守护海岛生态,东山人民打响了“全岛海湾整治”攻坚战。

  “我们将海湾高潮位内侧200米划定为限建区,重点推进金銮湾、马銮湾、屿南湾、南门湾和风动石塔屿景区‘四湾一区’海域陆域综合治理,大力拆除沿海鲍鱼场、大排档等违规建筑,开展海域养殖清退工作,有效保护了海水、礁石、沙滩、岸线等宝贵资源。”东山县海洋与渔业局海监股股长庄小军介绍。

  通过整治,许多海湾回归了大自然。在海湾公园第三期项目建设区域,只见原来的鲍鱼场,现已种上了翠绿的木麻黄。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打通金銮湾至马銮湾的旅游景观通道。届时,从苏峰山至南门湾,沿海湾公园滨海栈道,长达十余公里的步行观海路线便可全程贯通。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除了东山岛,漳州各地也纷纷依托特色自然资源,打造良好生态环境,探索绿色发展之路,上演着一个个生态“颜值”变经济“产值”、绿水青山成脱贫“靠山”的发展故事。

  ⊙本报记者邱丹燕俞映云通讯员殷琪

  河的守护“为了喝到胃里的水,还是要做”

  “乡长,您又来巡河了!”9月19日中午下班后,长泰县坂里乡乡长陈小琴又来到坂里溪边巡查,周边村民早已习惯这幅场景,时不时跟她打起招呼。

  坂里溪是九龙江的一条支流,流经坂里乡3个村庄。溪水安静流淌,在阳光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倒映出两岸美景。经过环保部门几次检测,溪水的水质都已达标,但陈小琴仍是不敢懈怠。

  按照规定,作为乡级河长每周至少巡河1次。对陈小琴而言,很多事她都亲力亲为,每周巡河次数远超规定次数。下班后只要一有空,她就会去河道看看,每次到村里走访,也总要抽空到附近河道巡查。“现在如果自己没去巡查河道反而会不习惯。”陈小琴说。

  有一次,经群众举报,坂里乡河长办在高层村与安溪县交界处的深山密林中又发现了一家大型牛蛙养殖场。“龙虾可以养,牛蛙绝对不行。”陈小琴态度坚决,立即组织镇村干部每日入户,动员养殖户自行清理,经多次劝说无效后,组织镇村干部并联合多部门共100多人,对该牛蛙养殖场进行强制拆除。这一拆起到了威慑作用,周边村庄的个别散养户,纷纷主动关停自家的牛蛙养殖场。

  行动当天,为了避免还有人前来求情,陈小琴拒接任何一个电话。“虽然辛苦,也顶着很大压力,得罪了一些人,但为了大家喝到胃里的水,还是要做。”陈小琴说。

  今年来,全市共开展河湖长巡河18326人次,河道专管员巡河266945次,开展河漂垃圾整治、牛蛙整治、水环境污染源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清理河湖垃圾52093吨,综合治水治污取得新进展。目前,设区市级、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主要流域西溪、北溪省控以上断面水质Ⅰ~Ⅲ类比例达100%。

  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共同组织评选的“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名单上,漳州从全国多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20个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之一。

  ⊙本报记者邱丹燕俞映云通讯员王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