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决策部署,认真做好规划先行、资源保护、服务保障、生态修复、民生改善等各项工作,积极履行“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在机构改革中实现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平稳过渡和良好开局,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加快富美新漳州建设。 规划先行引领发展 我市坚持规划先行,持续推动“多规合一”,不断完善国土空间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目前,《漳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漳州市“多规合一”信息联动管理平台运行规则》和《漳州市工程建设项目策划生成办法》已初步拟定,《漳州市(芗城、龙文)城市节水专项规划(2019-2030)》于6月获市政府批复实施,《漳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双修”专项规划》完成初步方案成果编制,《漳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已印发实施。同时,燃气专项规划、中心城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等均已获市政府批准实施,雨水专项规划作了进一步优化提升,确保真正惠民利民。 同时,通过协同发展区建设,我市以厦漳泉都市区为引擎,优化港口群、壮大产业群、提升城市群;以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以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整体提升,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配套协作、公共资源共建共享,力争建设出新动能强劲的东南沿海重要区域增长极,至2030年形成“一个中心、两大城镇群、两大发展带、四大经济增长极”发展格局,打造“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升级版——“富美新漳州”。 名城保护有机更新 漳州市文化底蕴深厚,具有1300多年历史,古迹遗存众多,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以及类型丰富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特别是唐宋子城(台湾路—香港路)历史文化街区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有漳州文庙、明代石牌坊、比干庙等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木偶头雕刻、布袋木偶戏等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美丽漳州”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漳州古城保护建设(一期)项目正式启动。实施中我市遵循“保护和延续古城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漳州市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严格按照“生态+”理念,在古城内“多做减法,少做加法”。如拆除影响古城风貌的违章建筑,留出场地作为城市公共开敞空间;根据考古挖掘成果,恢复文庙泮池的历史原貌;整治提升东宋河环境,使古河沟“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不仅提升了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性保护,更彰显了漳州名城魅力。 节约集约科学发展 近年来,我市多方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将批而未供、闲置土地的具体任务下达到各县(市、区),要求各地按照“分清类型、查明原因、分类处置、理旧控新”原则,对本辖区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依照不同类型、原因进行区分,制定本区域的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处置盘活方案,提出具体整改措施,明确处置方式、处置期限、进度安排和责任主体,确保整改工作落实到位。2015年至今,全市已处置批而未供土地7万亩、清理闲置土地4.2万亩。 同时,我市实施土地利用存量与增量挂钩制度,强化用地指标约束,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多举措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在推进“绿城”“水城”建设中,我市还将河道治理与市政公园建设相结合,在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巧用九龙江西溪龙文段的沼泽地、滩涂地,投资6亿元改造建设郊野公园,配套建设16公里绿道慢行系统和户外运动、游览休闲等功能设施,使昔日河滩地变成休闲公园,市区人均绿地面积增加2.8平方米。 此外,我市积极建设自然资源部海域海岛动态监管系统,利用大数据实现生态管海,做到服务项目精准高效零滞留。 系统治理生态优先 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通过保护耕地、修复矿山、监管海域等,着力加强自然资源系统治理和利用,取得良好成效。2015年漳州市启动“五沿”青山挂白治理工作以来,全市实施“五沿”青山挂白治理共111处,完成治理面积53.4万平方米,组织种植相思树、桉树等各种树苗约32.95万株,播撒草籽约600公斤,投入治理资金1133.73万元,进一步强化生态修复治理。 同时,市自然资源局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值班、巡查监测、群测群防、预警预报、应急处置等各项防灾制度,实现从2007年以来连续12年地灾“零伤亡”。此外,我市还加快推进地灾点搬迁治理,十八大以来,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43处,投入治理资金6145.5万元;搬迁受威胁的群众3230户12922人。 科技支撑创新驱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漳州经济社会发展,我市自然资源系统通过构建数字漳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规划管理一体化协同平台、打造“多规合一”信息联动管理平台、建设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和数据管理平台、对重点海域和海岛使用动态监视监测、运用无人机航拍采集数据等方式,加快自然资源领域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步伐。 特别是通过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形成包含遥感影像、电子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永久基本农田和基准地价的市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使之成为支撑全市自然资源各项审批业务、资源监管、宏观决策的数据保障,成为支撑全市自然资源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的技术保障。 承载荣誉砥砺前行 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局干部奋勇拼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先后获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推进依法行政及“六五”普法先进单位、国土资源管理系统推进依法行政中期先进单位、省“两违”综合治理表现突出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党建工作示范点、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单位、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先进集体、市直机关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直机关工委“四星级党组织”等称号,《漳州市规划管理一体化协同平台》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漳州市综合地下管线探测与信息管理系统》获得全国优秀测绘工程银奖,《漳州市中心城区水系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获得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漳州市台商投资区现状地形航空测量》《漳州市龙文区航空摄影测量和年度数据更新项目》获得全国优秀测绘工程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