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主站  >  漳州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新闻19  >  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漳州在行动

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    2019-10-17 09:45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编辑:林钰雪  林钰雪
字体:【

  近年来,我市针对卫生保洁、村容村貌、如厕等农村环境“短板”,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集中力量攻克突出问题,并结合“百路千村”“两违”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村庄清洁行动、“一革命四行动”( “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行动”“农村污水治理行动”“农房整治行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 ),力争通过三年行动,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乡镇和村庄污水处理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提升。

  南靖县丰田镇: “厕所革命”惠民生

  盛夏时节,走在南靖县丰田镇东方村人工湿地公园内,绿草如茵、水清如镜。而游客们不会想到,这处人工湿地公园,竟都是经由厕所污水等处理后涵养出来的。从蚊虫滋生、臭气熏人的厕所污水到锦鲤游动、繁花似锦的公园,东方村成功“变废为宝”,村容实现了新生。

  而这仅仅是全镇开展“厕所革命”的小小缩影。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丰田镇通过摸底排查、压实责任、精准实施、宣传发动等方式,对全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旱厕拆除改造”行动,从根源上解决农村旱厕“脏、臭、差”的难题。同时,大力实施沟渠清淤及管网建设,加快建设三格化粪池,生活污水实现统一收集、雨污分流,并经过三格化粪池、氧化塘、净化塘三道工序处理后达标排放。通过一系列的农村改水改厕工程,丰田镇在饮水安全普及率、农户卫生厕所使用率、粪便无害化处理率等考核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为了调动大家改厕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从镇到村各级工作人员还积极通过入户走访、LED大屏滚动播报、微信群等形式进行充分宣传,并组织村民到已改厕成功的农户家中进行观摩交流,火热开展“户户大比拼”,引导村民主动参与拆厕、改厕,达到“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良好效果。

  小厕所,大民生。革新传统旱厕“里子”的同时,丰田镇还积极创新“公园+公厕”组合,将厕所革命、人工湿地项目与惠农场所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让村里生活、生产中产生的污水、污泥流经人工建造的湿地,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处理过后的水体可直接流入河湖、池塘,并在周边种植了草坪、苗木,配套上体育健身设施,打造出村民们休闲聚集的宜居环境,有效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长泰县:“垃圾不落地”群众共同坚守的“美丽约定”

  如何实现农村卫生保洁长效化、真正让“垃圾不落地”?近年来,长泰县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的多项有益探索,为各地市实践树立起了样板和典范。

  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城乡一体化处理模式,长泰县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服务范围向农村延伸,创新建立起以城带乡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农户负责自家卫生保洁和垃圾分类;可回收垃圾由各村设立垃圾分类综合服务站集中回收处理;有害垃圾由县环卫站负责转运至有害垃圾处理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建筑垃圾就近规范填埋,农业有机垃圾还田发酵沤肥……科学构建出的运行模式,有效防止垃圾二次污染,确保农村垃圾及时转运有效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

  同时,长泰县的镇、村两级都设有环卫站,按每千人配3名专职保洁员的标准,建立常年保洁队伍。该县率先推行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由政府购买服务,通过公开招投标,聘请环卫公司负责全区卫生保洁、转运工作。保洁员、中转站管理员和垃圾清扫、转运车辆司机都统一着装,并制定健全的管理办法。各乡镇(场、区)还根据垃圾量,建设标准的压缩式中转站,为保洁队伍配备专用垃圾运输车、洒水车、扫路车;每个自然村公共场所等重点部位设置有分类果皮箱,每个农户配备2个有明显标志的干湿分类保洁桶;武安镇率先推行的“垃圾袋装化”,还解决了“二次污染”问题,进一步巩固“垃圾不落地”的成果。

  “镇、村每年都会印制农村垃圾治理年画,分发赠送到各家各户,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讲述垃圾为啥要治理、垃圾怎么分类、垃圾怎样才能无害化处理,提升群众环保意识。”采访中,长泰县珪后村保洁员叶清福介绍,现在有时碰到个别村民乱倒垃圾,负责该区域的保洁员还来不及开口,就会有热心村民上前劝说改正。“大家的观念变了,习惯改了,乱丢乱放的垃圾不见了,居住环境自然越来越好。”

  在抓统筹配套、强化资金保障的同时,长泰县还将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纳入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年度绩效考评内容,纳入年终评优评先表彰内容,纳入县效能监督问责范畴,并成立了考评办、制定了评分标准,以乡镇(场、区、办事处)为单位,每月一督查、季度一考评,评比结果在电视、网络等媒体公开通报,并通过短信群发平台发送,接受广大群众监督。

  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长泰以农村垃圾治理为抓手,对农村生活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实现质的提升。去年,全县投入资金5090万元、处理垃圾4.76万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95%以上。长泰县也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单位。

  诏安县梅岭镇: “三线”整治整出干净“天际线”

  布局混乱、高低不一、断头垂挂、乱搭乱拉……这一直是过去大部分农村存在的普遍现象。电线杆架起的各类线路,就像一张张“蜘蛛网”铺张在农村上空,影响村容村貌的同时,还带来安全隐患。

  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以农村光改(电话线改光纤)为抓手,诏安县梅岭镇积极开展“三线”整治工作,田厝村、腊洲村在全县率先开展村庄杆线规整试点,打响“空中蜘蛛网”围剿战。

  “三线指的是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线路,从以往杂乱架在空中的方式改为入地、套管整理和移除等,整洁村容村貌的同时,也将大大提高供电可靠性,增强电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停电率。”梅岭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县里充分利用“三线”部门的挂村挂钩机制,由各乡镇牵头召开“三线”整治协调会,“三线”部门与试点村开展电缆拆除整改、光缆修整,配送光猫、机顶盒设备等多种形式合作,或由各运营商分片包村,有力推进“三线”整治。目前,梅岭镇共推进“三线”整治2680户,田厝村、南门村主干道已实现强、弱电下地,全村电网绝缘化。

  为了巩固整治成果,梅岭镇还通过召开定期汇报会、推行“三项学习”工作法、落实巡查常态化等方式强化跟踪督查,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形成“一周一通报、一月一督查、半年一总结”的工作局面。同时,在全镇开展学习先进村的整治做法、学习亲力亲为的优秀干部精神等行动,建立奖惩长效机制,对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在微信群给予曝光并限期整改,群策群力推进“三线整治”行动落实落细落好。

  “三线整治”工作,清的是线,除的是村的“皱纹”,提升的是村的品位。在文明城市成功创建、宜居新镇和富美乡村建设齐头并进的当下,随着“三线整治”的陆续完成,乡村“颜值”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芗城区珠里村:以点带面推动农房整治走前列

  古朴的祠堂和村民的新房交错,具有闽南风格的米黄色立面和红色屋顶与林语堂纪念馆融为一体,徜徉在天宝镇珠里村,仿佛能感受到时光的流淌。

  自去年年底开展农房整治以来,珠里村始终坚持以“党建+基层治理”为引领,充分调动党群、干群参与农房整治工作,组织实施农房屋顶“平改坡”,不断加大对烟斗湖周边和香蕉海景区周边沿街建筑立面的整治工程,以米黄色立面和红色屋顶为主,统一进行规划与设计,打造出具有珠里村特色的乡村民居。目前,两项工程均已基本完成,涉及农房(含裸房)229栋。

  “居住环境改观了不少,民房靓起来,村庄也跟着靓了,走到哪都是一幅画。”珠里村的村民对变美的村子纷纷点赞。为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珠里村还积极治理村庄现有架空线路杂乱无序的现象,投资超过600万元对全村范围的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线缆进行整治下地,进一步将珠里村打造成全区“三线整治示范村” “乡村振兴样板村”。

  “样板村的意义,在于创新和示范引领,在于创设可操作、可复制的设计和实施路径。”天宝镇镇长傅小林表示,今年还将继续深化完善村庄建设,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珠里样本”升级版,并逐步把典型示范向面上整治推进,带动各村同步开展整治,形成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全面推进的综合示范效应,齐心协力提升村容村貌、共建美丽家园。

  华安县:“四抓四促”让农村环境美起来

  走进华安县新圩镇官畲村,千亩生态林形成的“绿色海洋”蔚为壮观,整洁明亮的村路、花团锦簇的村貌,配上极富民俗风韵的村舍和穿梭其间的如织游人,勾勒出了一幅动人的富美乡居图。

  自华安县全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来,和官畲村一样的6镇、3乡、91个行政村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经验,立足实际、因势利导,坚持“四抓四促”,齐齐“旧貌”换“新颜”,全面实现水清、村净、景美,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得到显著提升。

  抓机制引领,促责任落实。通过完善领导体制、健全责任体系、强化投入机制等多措并举,华安县着力构建出县级领导统抓、县直部门分类主抓、乡镇承担主责、村组具体实施、村保洁员专职负责的五级联动体系,健全完善常态长效管理机制,统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各项任务落实落细落好。特别是在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运营、村庄环境整治推广运用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5.5亿元,有效推进市场化融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结合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多种方式,加快农村人居环境各项工作高速推进。

  抓资源整合,促效能升级。华安始终把全县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做到村庄发展、全域旅游等规划与土地利用、生态保护规划有机融合,协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四好农村路建设、“两违”综合治理、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工作开展,并全面启动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和综合治水备选试验县建设,有力改变了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在用好政策、整合资源、打好“组合拳”的同时,华安还通过领导挂点、单位帮扶、第一书记驻村、志愿服务等措施凝聚各方力量,加大房前屋后净化绿化整治力度,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监督厕所、污水、垃圾等设施的建后管护,推动形成农村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风气。

  抓综合治理,促短板提升。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需求,华安县从开展裸房整治、推进厕所革命、收运处理垃圾、强化污水治理等方面入手开展综合治理,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今年以来,全县共完成“四拆”34.16万平方米、“四整”1452处、农房整治295幢,清理各类生活垃圾6887吨,无害化改造农村户用厕所416户,清理村内沟渠347.2公里、种植养殖业污染12534吨,3个乡镇已建成全域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市场化运作,9个乡镇实现农村垃圾转运系统全覆盖,县域垃圾治理覆盖率达95%以上。

  抓辐射效应,促乡村振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村美丽,美丽乡村需要经济支撑。华安县在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注重以“富”带“美”,通过扶持特色农业、丰富文化旅游、发展多元产业等方式,引导种植坪山柚、百香果、沃柑等优势特色水果8.3万亩,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家庭农场5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共224家,水果产值达4亿元,实现以产业发展辐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点带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特别是通过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华安县积极推进特色水果种植,全县有8个乡镇9家企业与257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有力助推贫困户产业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支撑美丽乡村,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形神兼备”“表里如一”。

  本版文字由蔡柳楠、市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