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主站  >  漳州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新闻19  >  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

精心绘制产城融合“工笔画”

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    2019-10-22 16:41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编辑:沈小琴  沈小琴
字体:【

  工业重镇华丽转身,“工科生”变身“双优生”,七年来,台商区上演了一系列产业升级、城市转型以及区域价值重塑的精彩故事。

  核心提示

  “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这是漳州台商投资区快速发展的奥秘,也是地区新一轮转型升级的更高要求。

  过去的7年,漳州台商投资区积极推进城市发展方式的新转变和城市功能提升的新跨越,把“福建省最早开发的外向型工业区”变成厦漳同城化的“桥头堡”“漳州市中心城区重要组团和厦门港南岸新城主核心区,精心描绘出了一幅产城融合的“工笔画”。

  未来,台商区将继续一路“突围”,进一步打开视野,闯出新天地,力争早日建成一个“看得见风景”“摸得到幸福” “载得动梦想”现代化新城区。

  金秋时节,一缕缕阳光洒落在穿城而过的青阳河之上。

  这条河流静静地流淌着,见证了时代变迁,也记录了漳州台商投资区发展史上每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建区7年来,台商区与时代同向、与祖国同步,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2018年,台商区用占全市1.27%的面积,贡献了全市7.6%的GDP、12%的规模工业产值、10.3%的税收、14.4%的出口、18.5%的用电、45.6%的实际利用外资。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如一幅画卷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

  艰辛创业“创”出一个个新的产业群

  9月26日,漳州台商投资区2019年“抓招商、比项目投资”第三季度项目现场签约仪式在龙佳睿途酒店举行。又有总投资约13.6亿元的6个项目签约落户台商区,其中工业项目有5个,涉及生物医药、高端制造、高新科技等领域。

  今年以来,累计已有总投资65.57亿元、19个项目(含框架协议)“牵手”台商区。这些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开花,从一定程度上展现出漳州台商投资区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荜路蓝缕,鲜有坦途。谁曾想到,就在30多年前,漳州台商投资区的工业产值还几乎为零,不要说大工业,就连一家像样的工厂都难以找到。

  历史在1991年的夏天掀开新的一页。

  彼时,台商区尚属乡镇建制,获悉台塑集团计划把项目落户于厦门海沧。为进一步对接近在咫尺的项目,争取引入该项目的下游产业,龙海市拨专款一万元,成立相关机构,开始跟踪引进台塑集团的相关下游产业。

  1991年7月,“福建龙海经济开发有限公司”成立。角美镇在大片滩涂和甘蔗地里,规划建设了总面积5平方公里、核心区1平方公里的工业开发区,搭起一个招商引资的平台载体,成为全省第一个中外合资成片土地开发试验区。1991年9月8日,在厦门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台资企业东海冷冻有限公司正式签约落地,这标志着台商区从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项目落地开花的新阶段。

  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东海冷冻只是一个引子。第一个台资项目的指标意义,在于它拉开了角美工业开发区发展的新格局,使台商区的产业结构开始深刻变化。此后几年,重磅台资企业陆续云集,角美综合开发区逐渐成为漳州市经济版图的重中之重。

  “在东海冷冻的示范带动下,相继又有统一马口铁、泰山食品等大型台资企业落户台商区,逐步形成了一条以统一马口铁提供制罐原材、泰山生产八宝粥、仙草蜜为主的鲜明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带动了最早一轮的产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台商区副调研员黄天寿回忆。从1991年开始,台商区的工业产值逐年攀升,企业聚集发展成产业,产业逐渐发展成集群。

  2002年,总投资额为1.2亿美元的全球小家电电子制造巨头——灿坤企业入驻角美镇漳州龙池开发区。借助于灿坤的“明星效应”,金龙客车、长春化工、蒙发利实业、南港电器、长鼎精密光学、朝良工业等几十家企业也纷纷落户。产业结构迅速走向多元化,形成了以灿坤企业为龙头的电子家电制造业产业集群、以金龙客车为龙头的汽车汽配产业集群等。开发区进入工业大发展时代,逐步形成龙池、福龙、文圃三个工业园区。

  2011年,以台塑集团投资26.5亿美元建设的福欣特殊钢项目的落户为标志,台商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升,技术密集型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开始成为产业主力军,迅速形成了以福欣特殊钢为龙头的特殊钢铁制造业产业集群、以联盛纸业为龙头的纸制品制造产业集群。

  在一张白纸上“无中生有,点石成金”,台商区兴起一轮又一轮的发展浪潮,产业结构在短短三十年迅速地由原来低端、单一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为以特殊钢铁、汽车汽配、电子家电、食品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为主的五大产业体系,取得了“每十年上一个大台阶”的辉煌成果。如今,台商区五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一个千亿元级主导产业集群和多个百亿元级以上的特色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转型升级“转”出新一轮的发展空间

  以工业立区为根本,到2012年1月21日,漳州台商投资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时,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322亿元。站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城建设、产业培育的再跨越,成为推动台商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现在是台商区工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台商区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企业产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增长动力由要素投入向创新、创造驱动转换。”今年台商区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台商区领导提出要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当好高质量落实赶超的先锋和表率。

  转方式、调结构是一场硬仗。尽管坐拥着丰厚“家底”,台商区还是主动跳出“舒适圈”,大力发展体量大、集聚度高、带动力强的先进制造业,推进经济增速换挡、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动能转换。

  进一步强化产业思维和工业思维,旗帜鲜明“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做强工业。聚焦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体量大、集聚度高、带动力强的先进制造业;推动现有五大主导产业向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等方向转型;推进资源要素再整合、现有产业再提升、对接产业再精准,围绕“新三园”建设和“旧三区”改造,以吴宅智能制造产业园、龙江新兴产业园和社头高新技术产业园等“新三园”为依托,培育智能制造、高新技术、电商物流等产业,构建产业发展平台,打造区域产业聚集区,迅速带动产业园及辐射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并带动整体区域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开展对重大出口型贸易企业总部的招商。

  以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发展动能,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强化城市新区意识,聚焦“产城人”等核心要素,不断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注重产城融合,强化城市设计理念,完善提升城市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强化生活区、商务区、办公区等城市功能规划建设,促进人才、业态加快集聚,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加快建设通用厂房,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以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整体验收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开放的广度、深度,推动开展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和国际转口贸易等业务;加快建设海峡两岸(漳州)设计创意中心、台商会馆和台湾小镇等对台合作载体,放大台资企业资本项目管理便利化试点效应,加快推动涉台金融、文创、设计、科研等领域产业项目集聚,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中充分体现“试验田”作用。

  产城融合“融”出活力四射的新城区

  9月30日,漳州台商投资区中心城区花田美事里,一场主题为“阔步发展台商区·讴歌美好新时代”书画摄影作品展在这里展出。这处占地200多亩的花海,是漳州台商投资区的“绿肺”,依托当地山形水系,融入文化、水脉、绿植等元素打造而成。根据四季变化,培育油菜花、美人蕉等观赏花卉,实现四季花样不同,鲜花不断。

  这是台商投资区城市建设的破题之作——在规划上,突出滨海新城建设,委托高端设计团队对城市总体规划以及20.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控规和7.2平方公里核心区进行编制,确定了“一城两区三园,一心一轴一带”的城市空间结构。在建设上,从造景修路到建设湿地公园,再到打造“花田美事”项目,将“绿色”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开启了由一个“工业重镇”,迈向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兴城区的新征程。

  现在,在中心城区,四季花开不断、常年绿树成荫的景观效果,让群众随时可以到这里锻炼身体、感受自然,享受宜居城市的幸福生活。生态林带、湿地公园生机盎然,城市绿肺功能彰显,城市绿地大幅提高,生态环境大有改善,城市形象显著提升。

  绵延四季的花香,在充分展示台商投资区城市魅力之余,也吸引了一批房地产、酒店、商场等服务业入驻,成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在提升城市整体“颜值”的同时,台商投资区始终把“宜居宜业”作为城市建设的价值追求,践行着“工匠精神”,重塑城市的“里子”。

  围绕着花田美事项目,台商区引进万达、中骏、阳光城等多个房地产项目,建成万达广场、万益、嘉禾时代等城市综合体和多棱酒店、龙佳睿途温泉酒店等项目,中心区生活圈、商业圈初步形成,填补了台商区在生活休闲、体育娱乐、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方面的空白。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厦漳同城大道、翁角路、疏港大道、北港特大桥等一批重点道路工程竣工通车,实现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国道324线北移工程、福厦客专等道路工程建设也全线铺开,成功将厦门地铁6号线延伸至中心城区,“五横七纵”的大交通路网格局已经形成,半小时畅游厦漳泉都市生活圈不再只是梦想。

  在大城市框架搭建的基础上,台商区着力提高教育、医疗水平,高效推进区内小学、中学、幼儿园建设工作。先后引进了厦门双十中学漳州校区、北大培文学校、漳州实验小学台商投资区分校、闽南师范大学漳州台商投资区附属小学等,依托名校师资力量,推动优质教育发展。

  与此同时,台商区还投入3.13亿元建设漳州市第五医院病房综合大楼项目,提高医院为病患服务的能力,使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更加便捷、舒适的就医环境。针对医疗资源不足的现实,台商区还有序引进社会资本办医,引入漳州泰禾国际医院等高端医疗项目,增加全区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总量,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几十年来,漳州台商投资区紧紧抓住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机遇,在经济数据上高歌猛进,一步步从“边缘”走到了“舞台的中心”。在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脚步声中,台商区正砥砺奋进,筑起一处充满活力的财富高地,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区。⊙杨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