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主站 >> 漳州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新闻19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 >> 身边的初心使命

初心如炬照清流 ——记向东渠引水工程的领导者李文庆

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 >>   2019-12-27 17:31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编辑:沈小琴  沈小琴
字体:【

  向东渠建设场景(资料图片) 谢鹏志 提供

  李文庆老人讲述当年故事 本报记者 沈昊鹏 摄

  云霄、东山大地上,一条85.81公里的“人工长河”——向东渠,飞架山海之间。这座上世纪70年代竣工的民生工程,留下劈山跨海愚公志、造渠抗旱众人心的传奇。

  饮水思源,后人赞颂向东渠、讴歌向东渠,更感念工程领导者李文庆,亲切地称他“老书记”“老政委”。

  冬至前的一个午后,记者在福州见到了这位已是鲐背之年的老人。

  他神情祥和、精神矍铄,却自带威严,一身板正的衣装透露着一丝不苟,数小时的交流,始终保持着军人的笔挺坐姿。

  “功劳是人民的,向东渠是老百姓建造的。”一聊起向东渠,老人思绪飞扬,带着大家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为民汲水的历程中,

   他践行着初心

  李文庆是个地道的山东汉子。1927年,他出生于山东威海乳山,年轻时参军入伍,随部队征战大江南北。1969年底他奉命调任云霄县人武部政委、县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1971年当选云霄县委书记。

  云霄,这个诗意的地名并没给李文庆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春旱严重,秧苗插不下去,连生活用水也没有保障……

  “三天无雨火烧埔,一场大雨变成湖”。千百年来,云霄“十年九旱”,且旱涝不均,因漳江南区水位低,无法灌溉农田,广大群众“守着漳江种旱田”。

  长年盼水,给百姓刻下深深的烙印。在马铺乡宝石村,五六十岁以上的村民大半名字都带“水”字;佳洲岛百姓仍然记得“吃‘牛粪水’过日子”的往事。

  现年78岁的吴文理,曾是李文庆身边工作人员,对当年春旱印象颇深。群众大清早就排队打井水,妇女们则利用到溪边洗衣服的工夫,顺便挑两桶水回家。

  看到群众用水不易,李文庆很不是滋味。

  1970年4月,李文庆参加了龙溪地区在东山县召开的抗旱会议,让他对群众的期盼有了深切的体会。

  东山,谷文昌同志曾经工作过的海岛,尽管已经摆脱风沙肆虐,但淡水依然奇缺,打了成百上千口井,提上来的水还是有一股咸涩味。

  漳江水不能白白流入大海!李文庆坐不住了,“不替老百姓解决困难,那要我们来干什么?要共产党来干什么?”他召集云霄县领导班子和水利干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果断做出筑坝建渠引水的决策。

  这一大胆设想,让云霄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张待德钦敬不已:“‘为民汲水’像一把尺子,考量着不同时代干部的责任和胆识。”

  特殊年代,建设如此庞大的水利工程,谈何容易?

  建渠消息一出,反对之声骤起。

  质疑者有之。李文庆把水利专家请来,逐项论证,用科学依据打消大家疑虑。

  悲观者有之。李文庆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励大家,办法总比困难多,不等不靠,丰衣足食。

  说风凉话者有之。李文庆一语道初心:“解决缺水问题,这是惟一的出路。为人民服务,我责无旁贷。”他甚至立下“水不过东山,向东渠不算胜利”的誓言。

  思想解放了,共识凝聚了,云东两县大地上从此有了这样的壮观场面:百里山野红旗飘扬,生产队自搭工棚、自办伙食、自计工分,5万多位建设者自带工具、自带口粮、自带铺盖,昼夜奋战在荒郊野外的工地上,一钎一锤、肩挑锄挖,移山填壑、拦河截流。

  “只要为了群众利益,再难的事也要办,也一定能办好!”李文庆如是说。

  在身体力行的实干中,

   他赢得了民心

  “老书记身体力行,体现了共产党员的本色。”谢鹏志当年参与了工程建设,如今致力于向东渠精神的宣传,建成了云霄向东渠精神纪念馆,并担任馆长。

  1970年9月17日,向东渠引水工程正式动工。工程全线展开后,资金之匮乏、物资之短缺、材料之难寻、器械之简陋,超乎想象。

  李文庆在回忆录里写下“纵然历经风雨,我也义无反顾”。

  为了赶进度,李文庆几乎天天都在各处工地奔走,天不亮就上山,中午和大家吃大锅饭,回到家已是天黑。

  长渠一米一米地挺进,李文庆身体却开始吃不消了。身边人劝他注意休息,他谢绝了:“我是劳动人民子弟,只要有事干,就精神着呢。”

  有一次在开会作报告时,李文庆心脏病突发,经一番抢救才脱险。可一走出医院,他又立即投入工作中。

  1972年春节临近,上窖段倒虹吸管施工正值关键时期,停工无疑会影响进度。干部们犯愁,李文庆站了出来:“走,上工地,为大家鼓劲!”

  除夕夜冷风刺骨,工地上热闹非凡。副指挥吴荣金特意开了一瓶酒,与工地上的人分享。回忆起这些,李文庆说:“那是老家山东的酒,滋味到现在还忘不了。”

  李文庆提倡亲力亲为。当年的指挥部政工组组长曾祥生,清楚地记得一个细节:上工地时,李文庆总会在自行车后座驮上一包沙子。有一次路经莆美小学,学生们看到了纷纷效仿,一个个用书包装沙子加入运沙行列。

  在李文庆的带动下,从社场党委书记到大队党支部书记,个个与民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工程干了三年,大家在工地上度过了3个国庆、3个元旦、3个春节。

  工程要“又好又快”,关键要有技术支撑。当时云霄有300多位下放干部,其中不乏水利工程师和技术员。李文庆顾不上他们头顶着“反动权威”的黑帽,请他们“出山”,让他们施展才华。

  老书记的敢于担当,让大家群情振奋,“愿尽所能,为向东渠出把力。”事实证明,李文庆的选择是正确的:向东渠建设中难题不断出现,图纸一改再改,工程量一再加大,正是依靠这批专业人员,才能啃下“硬骨头”。

  1973年3月12日,向东渠建成通水。此后的近半个世纪里,向东渠经受住强台风、大暴雨等多番考验,确保了云霄、东山两地用水的稳定。

  今年岁末,云霄百日无雨,但向东渠依然清水长流,山野依然满目苍翠。

  在遵规守纪的言行中,他保持着本色

  芗城区人民新村小区,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茶叶店,店主李晓梅忙着接待客人。

  李晓梅是李文庆的小女儿,1990年从福建省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分配至漳州市印刷总厂从事设计工作。2000年工厂倒闭,32岁的李晓梅下岗了。自认为有设计经验的她,向李文庆提出到学校当美术老师的意愿,希望父亲出面找关系。

  不料,父亲当场撂下话“靠自己的本事吃饭”,让女儿自找出路。

  “父亲一辈子从不为私事求人,他最常说做人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创业成功后,李晓梅对父亲有了更深的理解。

  情与理,公与私,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李文庆心如明镜。

  1973年10月,美国学者访问团成员高英茂来到广州,提出想见下放云霄农村的父亲高先进。高先进是台湾籍,历史背景复杂。云霄外事组同志很为难,向县委书记李文庆汇报。“儿子要见父亲,理应成全。”李文庆回答,“老人没有路费,我们可以借给他。”

  对自己,对家人,李文庆却异常的苛刻。

  身为“地方官”,下乡调研,他给自己定了规矩:自带粮票、自掏饭钱。身为父亲,生活朴素的他,对子女定了规矩:不能穿着太花哨。

  因工作需要,李文庆和妻子常年异地分居。3个儿子出生时,李文庆都没法陪伴在妻子身边。1972年的一天,患了急性阑尾炎的妻子要动手术,医生急着找家属签字,却见不到人影。等李文庆连夜从向东渠工地赶到医院,手术早已完成。

  “她这辈子吃了很多苦却从不叫苦,我现在还很愧疚。”再次谈及逝世多年的妻子,李文庆忍不住哽咽,眼眶湿红。

  在子女成长记忆里,每年除夕围炉,也是一场“家庭民主生活会”。

  “今年做了什么?”“读了几本书”“有哪些要改进的地方?”……李文庆依次询问子女们工作学习情况,有时还摆上一台录音机记录。若是“汇报”敷衍,他马上毫不留情地指出。这样的“会议”,陪伴着四个子女长大成人。

  “父亲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了我们。”三儿子李晓方说,“他就是我们精神家园里的向东渠。”⊙本报记者 吴鹏举 陈岩 吴静芳 通讯员 王一雄 叶亦武

  责任编辑:杨少勇 林 堃 蔡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