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放管服”改革,是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当头炮、先手棋,是一场永无止境、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2019年来,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把“大抓工业、抓大工业”“马上就办”理念贯穿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全过程,一系列惠企便民措施落地生根,市场主体活力相继迸发,各界获得感普遍得到增强。 “放”出活力 古雷开发区、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分别赋予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869项、913项、922项等。 “管”出公平 积极推进“互联网+监管”,全市梳理监管目录数量34880条、检查清单数量6253条,完成任务数位于全省前列,促进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打造“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升级版,推行跨部门联合检查,实行“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的合并检查方式。 “服”出便利 全市126个乡镇全部建立便民服务中心,1832个村建立便民服务代办点等。 ![]() 赛事经济增效益 环东山湾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等众多有影响力的赛事在漳州举行,进一步提高了漳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也为漳州发展体育运动、赛事经济增强了信心,为繁荣漳州文体旅事业增添了新的动能。图为赛车在东山苏峰山赛道上飞驰而过(资料图片) ![]() 会展经济加动力 我市用好博览会、交易会的平台,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充分展示漳州产业的发展成果,努力增强产业的影响力、竞争力。图为农博会·花博会举办地漳州东南花都俯瞰(资料图片) ![]() 夜间经济添魅力 随着漳州市区夜晚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休闲业态更趋于多元化,市民开始从吃购为主的夜间经济消费,向文化、体育、休闲消费拓展。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不仅洗去了人们一天的疲惫,也在无形中点亮了漳州城的夜间经济,为这个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图为漳州古城流光溢彩,令游客流连忘返(资料图片) 区地合一 活力在工业一线释放 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2019年5月起,漳州市委、市政府按照“成熟一个、推出一个”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市属重点开发区“区地合一”体制机制改革,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加快解决开发区发展的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 下放权限至一线,是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在放权赋能标准化方面,率先在全省把市级权限全部下放到开发区,赋予开发区更多自主权。其中,“三权合一”的施行,打破了原开发区属于不同行政区划的限制。即由开发区管委会对辖区实施全方位的行政管理,实现“人权、事权、管理权”三权合一,加快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治理体系,极大提高开发区自主管理水平。 坚持“应放尽放、能放尽放”,实现充分授权。把市级部门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行政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到开发区,目前,古雷开发区、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分别赋予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869项、913项、922项。对个别有特殊要求而不能下放的,实行派驻制度,确保授权到位。 同时,在开发区设立行政审批局和行政执法局,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减少了审批层级,精简了审批流程,实现了统一组织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统筹协调区内多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实现从单一领域执法向综合执法转变。 此外,根据县(市、区)和市属开发区的承接能力和要求,将市级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下放给基层。共取消、下放行政许可、公共服务和其他行政权力事项35项,调整263项,取消58项证明类材料;保留市级前置审批78项,取消或改后置28项,精简率达26.41%;保留中介服务事项61项,取消或不再增设资质等级要求的20项,精简率达27.02%。 项目从进入审批程序到开工平均时间缩短53天(从平均98天缩短至45天),开办企业实现当天办结……资源更加集中、要素更加集聚、服务更加高效的开发区正逐步形成,成为我市项目建设的主阵地和工业发展的助推器。 创新监管 “管”出更有序的公平和秩序 正所谓,放权不放手。 2019年,我市在不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的同时,以营造公平竞争营商环境为着力点,坚持放管结合,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通过精准、精细、精心的管理,不断提升监管效能,“管”出了公平与秩序。 积极推进“互联网+监管”,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全市梳理监管目录数量34880条、检查清单数量6253条,完成任务数位于全省前列,促进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打造“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升级版,推行跨部门联合检查,实行“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的合并检查方式,联合20个部门,全市抽查企业1786户,100%按时完成实地检查和检查结果公示。 推进大数据分析应用。搭建漳州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和漳州市生态网格化智能监管平台,建立一企一档模块,强化企业污染排放数据、污染源动态流程管理图等信息的监测,实现监管大数据分析和风险预警系统。 进一步完善对失信市场主体实施联合惩戒机制。着力将联合惩戒机制向县区基层延伸,完善“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信用运用机制,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将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列入黑名单。 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解决企业“准入不准营”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共办理8613件,其中:取消审批3件,审批改备案208件,告知承诺1728件,优化准入服务6674件,惠及7107户企业。 深入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个体工商户登记实现了“微信申请+自主申报+自动审核+自助打照”的全程智能登记模式。2019年来,全市共办理个体户全程智能化登记14447件。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其中设立登记不超过1个工作日。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71229户,比增3.74%。对未开展经营活动或者无债权债务的企业实行简易注销,全市发布企业简易注销公告3287户,办理简易注销登记企业2762户,为企业节省成本约138万元。 优化服务 “服”出更有力的便利和品质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深化“放管服”改革,本质上就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019年,我市在政务服务事项上,简上再简。严格落实“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改革,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推进“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落实,梳理公布市级“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事项清单1280项,占总事项数的94.46%。全市审批事项“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比例达99.78%。 在优化审批方式上,对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审批进行全程跟踪和服务,实行预约协调、联审联办、模拟审批等快速“绿色通道”审批制度。建设工程项目可以预约申请办理相关审批事项手续,可从网上申报,办结后快递送达,构建“线上线下合一”的“互联网+行政审批”服务体系。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事项采取无纸化网上办理,办理时限压缩为1个工作日;整合不动产登记、房产交易备案、契税缴交窗口为“一个窗口收件、一次性告知、一表集成、一套申报材料”管理模式,办理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市本级办证实际平均用时仅为0.87天。 优化提升各级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全市126个乡镇全部建立便民服务中心,1832个村建立便民服务代办点,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全面提升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居代办点“一中心一服务站”服务能力,公布的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全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并授权到位。 改革势头愈来愈强劲,政策保障愈来愈完善。 《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漳州市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30条措施》《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工作方案》……系列提升营商环境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有效提升营商环境建设,破解市场主体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2019年,我市持续将“抓作风比营商环境”纳入全市“三抓三比、十项竞赛”活动,坚持“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从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等17个方面着手,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发展空间。全面实施最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落实好我市《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十二条措施》,促进民间资本准入平等待遇,并与省国资委签订战略协议,推动工业聚焦和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在漳投资兴业。 本报记者 张志鹏 洪韬亮 通讯员 方毅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