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治后的田头村一瞥 郭高杰 摄 ![]() 芗城区天宝镇珠里村大力开展“祼房”整治,改善村居环境。郑文典 摄 ![]() 高新区颜厝镇洪塘村有效改变铁路沿线“脏乱差”现象,打造干净美观的环境面貌,提升城镇品位。本报记者 林忠 摄 ![]() 扬尘喷雾车“绘就”彩虹,美了环境,添了风景。郑文典 摄 2019年,漳州市以接受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契机,按照“源头治理,标本兼治,表里如一”的要求,建立完善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提升治理实效和水平,水、气、土等主要指标“纵向比有改进,横向比差距在缩小”,积极回应群众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 全年生态环境案件呈“量减质升”态势。立案查处409起,涉及处罚金额2633.37万元,查封222家企业,限产停产34家,移送公安机关拘留29起,污染犯罪案件11起。建立市、县、镇(乡)、村(社区)生态环境网格化“四级”监管模式,其中市区大气专项网格员制度为全省首创,确保我市生态环境监察末端延伸见底见效。 治土 提前完成省下达的“十三五”重金属减排任务。2019年,平和全县年减施化肥5160吨(折纯),较2018年相比减少5%。 治气 全省首创市区大气专项网格员制度。2019年1-11月,市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7%,同比提高6.9个百分点;轻度污染的天数10天,同比减少23天。 治土 提前完成省下达的“十三五”重金属减排任务。2019年,平和全县年减施化肥5160吨(折纯),较2018年相比减少5%。 让清水长流 2019年以来,市河长办牵头对流域水系污染进行排查,共排查涉水污染源问题5类1694个,各级河长按照“一领域一策略、一源头一方案”,挂图作战,逐项整治。截至2019年12月,已整治污染源1573个,完成率92.9%。 开展重要污染源专项整治。针对养殖废水污染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牛蛙养殖,我市大力开展牛蛙养殖污染专项整治百日行动,建立牛蛙养殖污染整治长效机制。全市共摸排牛蛙养殖场632家,养殖面积1041.83亩。经过三轮复核整治,牛蛙养殖反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推进黑臭水体治理。重点实施截污纳管改造1394处、市政雨污水管道清淤修复400公里、建成区上游101个村庄生活污水收集治理等举措,有效减少污水入河,提高污水收集率。随着水质动态跟踪管理的实现,我市10条城市黑臭水体已基本消除黑臭。 连续三年开展江河、湖库、近岸海域垃圾专项整治。漳浦县实行河道社会化、专业化管养,龙文区聘请第三方对九十九湾主港道及沿线支流进行每日巡查及河面保洁,推动整治行动从集中整治向长效保洁机制转变。 依河而生,治河而兴,因河而美。2019年,漳州主要流域省控以上断面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小流域Ⅲ类以上水质比例由原来的54.54%提升至目前的83.63%,提高近30个百分点。2019年4月17日,两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再次造访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白海豚的连续“造访”,是对漳州市水生态环境的认可。 让空气常新 为让“漳州蓝”成为常态,2019年以来,我市努力探寻以源头监管为主的大气污染防治之道。 2019年,我市先后制定实施《漳州市颗粒物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强化施工扬尘防治的通知》等,“工地在线监测”“绿色拆迁”“闽西南生态环境区域协作”等率先试行,“禁采”“禁养”“禁放”等城市大气治理经验做法被借鉴推广。 在交通运输方面,采取现场随机抽检、排放检测比对、远程监控排查等方式,加强排放检验机构监督管理。淘汰老旧柴油货车2610辆、注册新能源汽车1404辆;35个机动车检验站完成新国标实施改造,1套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已完成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行。 在建筑施工方面,建立施工项目清单并动态更新,全市共800个(其中市直管项目95个)在建建筑施工项目,按照“划分片区,责任到人”开展网格化监管;市区发挥“环卫+”优势,组织环卫工人协助巡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发送工作群,提高巡查整改时效。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建立施工扬尘远程在线监测监控平台,督促在建工地安装扬尘监测监控设备,目前全市已有394个在建项目安装了符合规定的444台(套)扬尘监测设备,并推行“互联网+监管”模式,安排专人开展线上巡查,对施工现场扬尘防治设备设施的全周期运行情况进行在线监测监控。 在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纪律下,2019年1-11月,漳州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49,同比下降10.3%,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优良天数比例为97%,同比提高6.9个百分点;轻度污染的天数10天,同比减少23天。6项污染物指标四降两持平。 让土壤干净 2019年,漳州市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的原则,以保障农用地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着力打好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各项工作任务。 在重金属方面,建立健全全口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严格项目环境准入,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强化日常环保监管,提前完成省下达的“十三五”重金属减排任务。2019年以来,漳州市辖区内未发生涉重金属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辖区内无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企业。 农用化肥污染治理,是我市开展净土保卫战的重点之一。我市制定下发《漳州市2019年化肥使用量减量化专项行动方案》等文件,实现全年化肥、农药零增长。“柚乡”平和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采用“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模式,柚园施用有机肥达90%以上;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实现精准施肥、均衡施肥,已推广45万亩;推行果园留草覆盖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果园小生态,已推广50万亩。此外,该县还通过推广蜜柚套袋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和统防统治等,进一步减少农药使用。2019年,平和全县年减施化肥5160吨(折纯),较2018年相比减少5%。 此外,全市实施28个畜禽粪污资源化整县项目,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6.27%、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9.2%,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均居全国、全省前列。⊙本报记者杨瑞 通讯员 叶木林 郑镇权 杨智聪 老城区 “十项行动”改善管理 2019年,我市着力实施老城区“十项行动”,不断提升老城区建设管理精细化水平,交通拥堵、招牌散乱、污水横流、管理缺失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我市老城区“十项行动”包括“市政设施提升、交通管理提升、公共交通优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经营提升、历史街区提升、城市街景提升、重点区域提升、居民小区整治、散乱污染攻坚”等。截至2019年底,在整治背街小巷方面,完成18条街巷的雨污分流、照明亮化提升、交通治堵、缆线规整等工作,并增添电动车停放点、环保垃圾屋等设施;在清除“两违”建筑方面,清除违建4945平方米,整治将“两违”建筑作为经营场所的“假店面”18处,拆除沿河违法建设19处;在改善经营环境方面,清理违规招牌800余处,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3个已完成、3个正在建设改造,垃圾流转屋已完工30座、在建40座。此外,完成19个(芗城11个、龙文8个)老旧小区整治,并策划生成2020年市区两批共44个(芗城40个、龙文4个)老旧小区整治项目,提前开展前期调查和设计工作。 主城区 垃圾分类稳步推进 自2020年1月起,我市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芗城区、龙文区、高新区将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大分流”“小分类”。 为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19年我市经过多次调研考察和动员部署,先后印发《漳州市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方案》《关于成立漳州市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并确定了《漳州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将于2020年7月1日起实施。漳州环境集团投资1200万元在54个小区建成156座垃圾分类生态流转屋,其中,芗城区102座,龙文区23座,高新区31座。此外,开展垃圾分类示范创建,芗城区确定3条示范线路,涉及7个小区,4个公共机构,1个公共场所,龙文区确定2条示范线路,涉及8个示范小区,3个公共机构,7个公共场所,高新区确定1条示范线路,涉及1个示范小区、1个公共机构、1个公共场所。 农村 “裸房”整治提升颜值 71个农房整治试点村建设、50个裸房专项整治示范村建设……2019年,我市强化示范带动,开展既有农房整治试点,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高。2020年,我市还将计划建设裸房整治示范村50个、整治裸房8000栋,力争到2021年全市建成150个规划设计、质量安全、风貌特色、生态环境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村,整治裸房数量达24000栋。 据了解,2019年,我市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后制定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漳州市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和《漳州市裸房专项整治示范村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筑。其中,芗城区天宝镇珠里村在屋顶“平改坡”基础上,还加大对烟斗湖周边环境的农房整治和香蕉海景区周边沿街道路立面整治工程,涉及裸房229栋,打造出具有珠里村特色的乡村民居。 “两高”沿线 环境整治打造风景线 2020年春运即将到来,铁路高速沿线成了许多返乡人回家的第一眼风景。2019年来,我市着力开展铁路高速沿线整治,投入3.43亿元完成一批乱建乱搭拆除、裸房整治、绿化美化花化、畜禽养殖场治理、农业大棚整治等,涌现了颜厝洪塘村、漳浦官陂村、诏安湖内村等一批整治示范亮点。 我市目前有过境铁路2条,高速公路6条。为打造漳州“第一眼”美景,2019年,我市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铁路高速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的通知》,成立“两高”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总指挥部,建立“一周一会商、半月一通报、一月一总结”机制,实行市直单位分片挂钩制度研究推动,共整治四大类十二项问题。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杨瑞 刘艺敏 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