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主站  >  漳州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新闻20  >  聚焦2020年福建两会  >  漳州声音

商旅文体融合 增添发展动力

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    2020-01-09 21:15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编辑:陈静  陈静
字体:【

  

  2019年11月23日,第六届南靖土楼国际马拉松赛在福建土楼(南靖)景区鸣枪开跑,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选手参加比赛。谢威摄

  第六届南靖土楼国际马拉松赛、2019全国风筝板锦标赛(东山站总决赛)、2019环东山湾·“片仔癀杯”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回顾2019年,漳州举办了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这不仅是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运动员的盛大聚会,更是漳州在商业、旅游、文化和体育跨界融合发展的一次次积极探索。

  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市商旅文体融合,加快发展夜间经济、赛事经济等新兴业态,持续打响“花样漳州”品牌?在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聚焦热议。

  商旅文体融合增添发展动力

  2019年,漳州迎来文旅融合发展元年。这一年,漳州不断找准旅游与文化的最佳连接点,重点推进资源全域利用、产业全面融合、市场整体营销等。其中,在文化的助力下,具有浓郁闽南风情的古村古厝焕发新生。

  “南靖土楼全新探索出的‘传统文化+全域旅游+旅游活动产业链+旅游推广输出’多业态融合的全产业链模式日臻成熟。”南靖土楼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毅鸿告诉记者,南靖土楼的知名度日益攀升,游客不断。

  “守好传统文脉,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就要保护好古村、古厝、古桥、古街、古井、古树等历史文化资源,让人们记得住乡愁,让乡村引得来人气。”市人大代表、诏安县官陂镇副镇长张海洋表示,为切实守护好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官陂镇逐步完善重点古厝的维修保护、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和安防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工作,让乡村的历史厚重感变得更强。

  张海洋介绍,官陂镇拥有凤狮村、大边村两个省级传统古村落。凤狮村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凤山楼修缮、革命旧址百顺居修缮、古村落健身步道整治建设等工程,深入挖掘凤狮土楼文化、秋千文化、乡愁文化,从而实现传统古村落的活化,助推凤狮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打造凤狮古村独特的文化品牌,为当地旅游等产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红色旅游愈加红火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色旅游成为焦点。南靖科岭红色旅游景区、漳浦车本村、云霄中共闽南地委机关旧址、东山谷文昌红色旅游线路、平和红军三平会师纪念馆等备受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谷文昌红色经典为引领。对此,东山有信心,也有潜力。”市人大代表、东山县康美镇马銮村党支部负责人林丁枞表示,作为谷文昌精神的发祥地,近年来,东山通过挖掘、组合、整理和包装,开辟了谷文昌纪念园、寡妇村展览馆、红旗水库、前何村“荷风古意”主题公园等红色旅游项目。同时,不断完善谷文昌干部学院,打造了谷文昌精神现场体验教育专线,充实丰富红色教育内容,进一步弘扬谷文昌精神。

  当前,前来东山旅游与学习的人数与日俱增,他们除领略东山美丽的滨海风光外,就是前来一睹“四有干部”谷文昌同志战斗生活过的地方,传承红色文化,接受精神洗礼。“红色文化之旅,切切实实为东山聚集了人气,为东山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力。”林丁枞说。

  体育赛事招揽人气

  体育给旅游带来新活力,旅游给全民健身招揽人气,“体育+旅游”的热潮在我市逐渐掀起。

  漳州是中国女排的“娘家”,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是漳州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已融入漳州的历史和文化,成为漳州一张闪亮名片。“加快对中国女排漳州体训基地的改造,将大大促进我市商旅文体融合发展。”市政协委员、漳州少体校排球高级教练邓保华说。邓保华建议,把中国女排漳州体训基地建设成城市新形象标志性区域;进一步改造提升体训基地训练和比赛场馆,吸引更多国内、国际赛事来漳举办,以此提高漳州知名度;加快建设中国女排腾飞纪念馆新馆,以传承和弘扬中国女排拼搏精神。

  “以赛事聚人气,能有效克服旅游淡旺季不均的问题。”市政协委员、漳州帝圣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龙宇表示,东山旅游业长期面临着“夏旺冬淡”的发展瓶颈,近年来,东山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打造了多项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体育赛事,通过在冬季举办各类大型体育赛事,提升旅游人气。陈龙宇建议,持续完善星级酒店、相关体育训练基地和培训中心、运动旅游项目等旅游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举办各类观赏性强、群众参与度高的赛事,从而进一步探索商旅文体融合发展新模式。

  夜间经济逐渐崛起

  2019年,漳州有不少景区积极探索夜游项目,将文化、旅游、商业融合发展,运用“互联网+”、3D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打造出了华安二宜楼3D灯光秀、漳浦东南花都·花博园夜景、十里蓝山夜景等夜间经济产业。

  作为市区夜间经济活跃板块之一的漳州古城,极具活力与潜力。对漳州古城夜经济的发展,市政协委员杨栋认为,如何健康生活,让个体在高强度的竞争中保持良好状态,将成为夜间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健康消费的崛起,漳州古城夜间经济的发展可建立新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丰富夜间经济业态,弥补漳州古城夜间经济业态相对单一的不足。

  “夜间经济和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观赏夜景、散步和夜跑。”杨栋说,他建议可结合古城传统文化,结合消费的走势,为古城夜间经济发展定制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比如,结合古城特有的传统文化,打造一所富有古城特色的冥想馆,使市民在享受身心放松的同时,感受古城特有的历史文化,从而缓解传统夜生活带来的健康问题,在新的业态发展下延伸漳州古城新的夜文化。

  建言献策

  市人大代表、芗城区西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志平:​

  丰富古城业态打造旅游文化招牌

  目前,漳州古城内只有小规模的小吃餐饮、日用品等店铺,老字号和网红打卡店少,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低,产业体系不健全;有些消费性场所夜间打烊时间早,顾客以本地周边居民、零星外地游客为主,人气不够旺;经营场所以餐饮业为主,结构层次单一,产业结构缺乏与文化、旅游等深入融合。

  对此建议,漳州古城的发展应以餐饮为引领,策划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可以是长桌宴、啤酒花园、大胃王比赛、闽南小吃文化节、品茶活动等,为古城添人气,打造古城饮食文化;依托古城优越的历史人文、地理位置、政策导向等资源优势,引进更多优势影视剧项目及专业人才,拓展专业人才对接及发展服务,凸显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特色;不定期举办文艺性活动,如民俗文化表演类的芗剧、木偶戏等,展示和活化古城文化,培育古城新“IP”。此外,发挥创新能力,将古民居改造成民宿、茶馆,设计成为年轻人喜爱的风格,打造古城旅游文化招牌。

  市政协委员郭加丰:​

  加强对云洞岩岩画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

  云洞岩存有规模较大、内容较为丰富的岩画群(以下简称云洞岩岩画),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旅游开发价值。目前,云洞岩岩画风化严重,部分已经模糊,亟待加强保护,并进一步探索文化旅游开发。

  建议尽快启动云洞岩岩画保护工程项目,采取专业的措施防止岩画进一步风化,尽快组织对其进行拓片和数字化保存,以利于交流品鉴,及日后进一步的复制。云洞岩岩画分布较散,不利于展示岩画的魅力,建议在云洞岩建设岩画展示馆,利用拓片或者其他复制品,进行集中展示,如此既增加旅游景点,方便导游介绍、游客参观,又可供岩画爱好者观摩交流和考古工作者研究,充分展示云洞岩的历史底蕴。同时,也可在展示馆内一同展示云洞岩的碑刻艺术,丰富展示内容。

  此外,建议以展示岩画和碑刻为核心,对云洞岩景区进行改造,突出文化旅游特色,打造室外岩画碑刻长廊文旅线路,提高云洞岩的文化旅游品位。

  以谷文昌红色经典为引领的红色旅游成为焦点 游斐渊 摄

  热闹的土楼民俗活动 易跃超 摄

  闽南水乡夜色撩人 漳州城投供图

  两会声音

  市人大代表、漳州市收藏协会副会长王松柏:​

  弘扬优秀文化擦亮漳州名片

  李林 摄

  历史文化资源镌刻着城市记忆,延续着城市文脉,彰显着城市特色。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漳州,需要大力传承弘扬漳州优秀文化,从而守住城市灵魂,擦亮漳州名片。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传承城市文脉。可以在古建筑、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比如漳州古城,可以注入更多的漳州文化,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增添古城文化魅力,让古城成为弘扬、宣传漳州文化的窗口,从而打造出具有漳州文化特色的古城,引来更多人气。

  此外,在红色文化方面,同样需要大力地继承与弘扬。比如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她于2009年被评为100名为新中囯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这是漳州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建议可在漳州塑造李林雕像、建立英雄纪念馆、举办研讨会、开展英雄事迹进校园活动等,打造红色旅游线路,进一步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市政协委员、漳浦县剪纸协会主席高少苹:

  知文化知旅地谋融合会宣传

  李林 摄

  在中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漳浦剪纸因独有的艺术特色被世界广泛认可,并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是宣传漳州不可多得的名片。

  加强剪纸艺术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首先要知文化,剪纸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瑰宝,应让更多的人了解其文化内涵。其次,要知旅地,旅游目的地有其文化特质所在,可以选择乡村旅游景点,打造相应的剪纸艺术走廊,使乡村游更具有文化内涵。要谋融合,将消费者的需求与剪纸艺术相结合,创作出相应的文旅产品,并整理成游客喜闻乐见的伴手礼,引导游客消费。最后,要会宣传,定期邀请民间剪纸艺人,免费教授游客剪纸,让游客在体验剪纸艺术魅力的同时,宣传带动其他潜在游客。

  市人大代表、东山县文昌中学教师潘艳华:

  挖掘文化内涵推动融合发展

  陈逸帆 摄

  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历史积淀厚重,文化名人辈出。随着文化业和旅游业的加速发展,两者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日趋普遍。为延续我市优秀文化发展脉络,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议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内涵,助推我市文旅融合发展。

  一方面,打造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资源精神内涵,利用新媒体对谷公文化、黄道周文化等经典传统文化进行宣传报道;另一方面,建设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文旅多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将主题展示区与周边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传统美食、特色工艺等资源串联成线,达到外溢辐射效应。

  此外,建议加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进一步对乡土文化进行挖掘、研究,推动开发乡土教育特色资源,让本土文化走进学生心中,进而更想去走透家乡、了解家乡。

  市政协委员、漳州闽台画院院长何志行:

  讲好漳州故事留住四方游客

  李林 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促进旅游发展,旅游强化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漳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如何更好地实现文旅融合?一是可以充分运用文化元素,深度整合文化资源,发挥我市闽南文化、土楼文化、水仙花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漳州特色的文化符号,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二是延伸文化产品,形成旅游产业链,结合现代人的旅游需求,通过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创新,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转化为旅游产品,带给游客不一样的旅游体验。第三,保护文化遗产,挖掘漳州历史文化,讲好漳州历史名人的故事,让游客眼里有好奇,心中有回味。同时,更多地将漳州文化引入中小学课堂,让学生熟悉漳州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文字由 记者 张志鹏 张江璐 王琳雅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