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生产力、出战斗力。 在日前召开的漳州市企业家座谈会和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调度会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企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作风,能快则快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不遗余力助推企业发展;企业之间要抱团合作,互为供应链,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要通过政企协作、企业间协作,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政企协作,助企业渡过难关,是当务之急。企业是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企业发展,事关漳州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近段来,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面临着订单减少、市场缩水、资金紧缺等实际问题,生产经营压力不断增大,有的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在企业遭遇特殊困难的关键时刻,各级各部门如能竭尽所能拉企业一把,千方百计落实惠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率,用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的帮扶让企业感受党委政府的温暖,定能有利于稳住民生、稳住就业、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从而更坚定企业家们投资漳州、在漳创业的信心。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强化责任意识,当好“雪中送炭”的暖心人,在职责范围内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切实做到优惠政策“一步到位”、服务企业“一呼百应”、推进项目“一路绿灯”、破坏环境“一查到底”、亲清政商关系“一以贯之”。这“五个一”是漳州对各级各有关部门服务企业的要求,更是现阶段提振信心、全面恢复经济的关键之举。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关键时刻,再谈落实“五个一”,意义更大、分量更重、要求也更高,传递的是一定要“拉企业一把”的强烈信号,要求的是我们要抓具体、具体抓、抓到底、抓到位、全覆盖,让政策措施转化为助推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执行政策要实,政策落实快、兑现快,奖补资金才能真正“四两拨千斤”;服务企业要细,推行更加周到的保姆式服务,企业的事能办的要及时办、能快办的要马上办、难办的要创造条件办,做到“一事一策、一难一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干部作风要硬,锤炼更具担当作为的真本领、铁肩膀,心无旁骛抓好工作落实,全力以赴解难题、促发展。 抱团取暖,增强企业发展内力,是当前之要。事物的发展,内因往往起决定性作用,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还是要靠自身。企业是经济社会的细胞,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串联上下游生产企业,搭建起经济社会的基本框架。但疫情之下,实体经济供需两端受损严重,依托原有链条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存在着生产不稳、市场不稳、原料供应不稳等隐忧。企业要发展,必须正确看待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善于化危为机,立足漳州的基础和条件实现抱团发展。近几年来,在漳州四大主导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带动下,企业上下游产业不断铸链、强链、补链,产业配套日趋完善,但受限于以往信息壁垒等因素制约,没有更好打通产供销各个环节。全面复工复产,要求企业要以敏锐的市场眼光,善于寻找本地产业链、供应链资源,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推动产业链上唇齿相依的企业开展紧密合作,有效对接生产需求,在行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协同配套组团式、集群式发展。特别是要坚持大中小协同,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推动上下游链条式串联复工,贯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进一步持续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在市场开拓、技术研发、转型升级等领域持续合作互利,加快全面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让我们坚定必胜信念,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撸起袖子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为加快打造工业新城、建设富美新漳州、奋力当好新时代新福建建设先锋和重要增长极、重要引擎做出更大贡献。⊙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刘长乐 陈 岩 方一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