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主站 >> 漳州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新闻18 >> 绿色发展 乡村振兴 >> 最新报道

引种致富金果 带起绿色产业 云霄和平乡上坂村将荒废的牛蛙地变“废”为宝

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 >>   2020-06-27 09:01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编辑:沈小琴  沈小琴
字体:【

  6月中旬,云霄县和平乡上坂村迎来芡实丰收季,许多自驾到此购买芡实的外地游客,在芊实合作社前排起长队。芡实,有着健脾止泻、抗衰延年的好功效,因此又被人们美誉为“水人参”。凭借这一“美名”,深居云霄山村的芡实每斤可卖出100元的好价格,结在田里的新果也被预定一空,带动贫困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这可是从荒废的牛蛙地里种出来的宝贝!”每每谈及小山村与芡实的缘分,驻村第一书记谢卫军总是止不住话头。他正是这颗致富“金种子”的引种人之一。

  2018年,上坂村全面铺开河道污染治理工作,村里仅剩的6.1亩牛蛙池被“夷为平地”,高密度养殖带来的污水得以根治,村民纷纷拍手称快。然而,当“蛙声一片”彻底成为历史,牛蛙养殖户将何去何从?牛蛙养殖荒旧地又将如何高效整合,恢复生机?

  这些问题成为上坂村在整治污染过后面临的当务之急,也成为谢卫军走马上任之初摆在面前的民生难题。此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徐银枝无意间提起的“脱贫计划”,让谢卫军找准了突破口。

  “谢书记,我们外出务工途经广东省东凤镇下张村,那里的村民靠着种植芡实,年入十几万元;种芡实、护生态、能致富的念头一下子就在心里扎根了,咱也摸着石头过河,一起齐心协力整整看!”这是徐银枝回村后,在村部与谢卫军说的第一句话。

  看着老徐手里的绿苗苗,望着窗外的荒废水田,谢卫军一拍大腿,整!

  一场力促乡村从“污染养殖”向“生态种植”转型的变革随之在上坂启幕。要种活种好“水人参”,经验二字最关键,立说立行的谢卫军当即带着徐银枝等人,组团到广东下张芡实村向当地种植户“取经”。在了解到水质条件是芡实种植的先决条件后,谢卫军又赶紧联系县农业农村局农艺专家,到村里考察水土条件。与此同时,他积极争取资金,在选定的闲置牛蛙荒地掘机井、修道路、铺水管,为“金种子”落户上坂提供有利环境。

  上坂村的“芡实总动员”不断升温之际,村民不理解的声浪也随之涌来。“种芡实有啥用?种了卖给谁?”“这是瞎折腾!我家田地就算荒着,也不能费水、费肥养闲苗!”回忆饱受冷言和不理解的新产业发展起步期,谢卫军风趣地把自己比成聋子、哑巴,不好的话不听,没出成绩前不辩。顶着压力,他带着徐银枝等贫困村民在村庄60余亩荒旧牛蛙地相继种上芡实幼苗,绿油油莲叶下孕育着小山村的致富果。

  “一亩芡实田能收获250斤左右的成果,除去人工、管理、肥料等成本,村民能净挣1万元左右!”春季生根、七月丰收,谢卫军细细算着这笔“芡实账”。同年,芡实迎来大丰收,果实供不应求。眼见着大家伙的心,被丰硕的种植成果搅动,谢卫军应势发动,6户芡实种植“领头人”成立芊实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号召原先的牛蛙养殖户“转行”,带领更多村民加入“种植大军”,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为模式,集结人力、物力、经验、做法等,不断更新芡实的种植“新公式”。“吃螃蟹”的第一年,合作社全年纯收益6万元。

  今年初,谢卫军依旧没有停下勇于探索尝试的步伐。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带着大家伙积极对接县、乡电商平台,为芡实果拓宽销路、触网热销。经过多方沟通联系,上坂村芡实种植户在厦门农产品电商平台开设网销窗口,有了专属的线上销售阵地,芡实不愁销。☉郭扬

责任编辑/林思赓 黄妍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