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红旗新村探索“社区居委会监督+小区服务中心承包+业主自治”管理模式—— ![]() 改造前小区基础设施薄弱,汽车随意停放。本报记者吴静芳供图 ![]() 改造后改造提升后的红旗新村面貌焕然一新本报记者黄子君摄 “以前老想搬走,却又舍不得老邻居,现在不用纠结了。”眼瞅着红旗新村改造后面貌一新,小区居民刘先生说,“住得美了,心气儿顺了。” 红旗新村位于市区北环城路,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共有16幢400多户,系国企福建红旗股份有限公司的职工居住区。 2020年1月改造未完成以前,和许多老旧小区一样,存在道路破损、绿化杂乱、违规搭建等“常见病”。利用公共绿地种菜、小车随意停放……说到以前小区的状况,采访中,不少住户频频摇头。 2019年7月,小区实行改造,在保留原有30多米高的“地标”水塔基础上,拆除了违章建筑,重新铺设小区路面及污水管道等,并建设绿化带、停车场、休闲小广场、公共厕所及垃圾小屋等。 红旗新村改造,是可见的民生实事好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但小区改造提升后如何维系?小区的公共事务谁来管?改造后,如何形成长效的维护和运营管理机制,红旗新村进行了一番探索。 “由于老旧小区规模小,且已建成30多年,现在住户以老人、租户居多,比较难吸引市场化运作的物业公司接手管理。”红旗社区居委会主任陈琳芙说,“大部分居民都是居住于此长达20多年的老邻居,邻里情浓厚。” 考虑到这些因素,小区改造后管理工作仍由原红旗股份公司成立的非营利性的红旗新村服务中心承担小区物业管理职责。由该服务中心聘用本小区居民担任保洁、保安、维修人员等,参与小区治理。服务中心还提供部分公益岗位,帮助解决小区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 “红旗新村服务中心集保洁员、矛盾化解员、便民服务员、治安防控等多种角色于一体,既解决了小区环境卫生问题,遇到突发事件、邻里纠纷等,也能发挥作用。”陈琳芙介绍。与此同时,红旗社区居委会加强对该服务中心的监督与指导。经过改造后,小区空间重新布置设计,划出数十个停车位,还通过运营管理停车位补贴小区管理费用。 今年58岁的朱东星是红旗新村业主。今年1月,通过考核后,他被正式聘用为小区的一名门岗。生活在这里20多年,朱东星不仅是小区变化的见证者、小区改造的受益者,如今更是小区的“管家”。“现在小区环境变美了,停车规范了,社区服务配套、治安等更要跟上去,我们每个住在这里的居民都有义务去维护。”朱东星说道。 自小区改造后,小区曾经的“顽疾”得到了彻底改变。小区的管理也让住户吃下了“定心丸”,这种“社区居委会监督+小区服务中心承包+业主自治”的管理模式,得到小区居民的普遍认可。 “都是街坊邻居,有问题直接和‘管家’反映,很快得到解决。”今年73岁的业主黄超俊家住顶楼。8月10日下午3时,因担心台风“米克拉”可能会导致屋顶漏水,他来到小区服务中心请工作人员上门检查,确保居住安全。 城市社会治理的关键在社区,社区治理的关键在小区。“如果没有有效维护和运营管理机制,改造后效果难以得到长期维护。”陈琳芙表示,“此外,我们组建业主微信群,服务中心工作不到位,业主就会反映到群里。居委会工作人员会及时收集反馈意见和建议,现场核实后,督促服务中心整改,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漳州新闻网记者 吴静芳 通讯员 林坤煌 刘钦赐 责任编辑:林堃 陈慧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