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漳州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围绕当好新福建建设新锋、新增长极和重要引擎,建设工业新城的要求,着力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企业研发投入创新激励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双创”孵化培育机制等“四项机制”,有效激发企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一、鼓励创新,建立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从政策兑现、项目确认、补助倾斜等方面着手,力促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去年全市研发投入57.74亿元,比增长29.2%,增幅位居全省第二。一是加强企业研发投入奖励。全面加强政策宣传,组织企业申报培训指导,强化市县财政部门经费提前预算,采用第三方机构审计的方式组织申报2019年度企业研发投入分段补助,兑现2019年度研发投入分段补助0.95亿元。兑现落实关于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奖励措施,对片仔癀等134家企业申报的161个项目进行补助,补助资金2570.8万元。二是实施研发机构“双覆盖”行动。深入开展研发机构、研发投入两个“广覆盖”行动,帮助企业调整技术路线。组织开展2020年第一批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确认,指导规范企业确认研发项目465项。目前,全市有填报研发投入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达30.3%。三是建立研发投入与项目申报相挂钩机制。将“企业研发投入是否增长22%”“上一年度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3%以上”两项指标作为推荐申报国家、省、市各类项目的重要指标,把漳州市自然基金项目、水仙花科技专项、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申报与企业研发投入挂钩,切实增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性。今年推荐申获国家、省级项目20项,资助资金1300多万元。 二、强化培育,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长效机制。实施“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的企业培育路线,建立动态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助力企业快速发展。一是积极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将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的培育对象,纳入培育库加强跟踪辅导。今年来,已确认入库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80家,按研发投入实际发生额75%在税前享受加计扣除政策,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二是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以“三抓三比十项竞赛”活动为抓手,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竞赛项目,加强培训指导和监督管理。2019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41家,2020年有望突破270家。三是着力培育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重点发掘一批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集成科技创新资源进行重点支持,帮助企业快速发展壮大。今年全市已推荐申报科技小巨人企业47家,预计全年累计培育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将超过200家。 三、人才带动,建立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以“项目、人才、成果”一揽子引进机制为依托,积极与国内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人才带动产学研融合发展。一是深化产学研对接。今年来,共开展了5场产学研对接活动,累计参加人员200多人次,其中博士(专家)10多人次,签订或达成多项意向协议。二是完善产学研平台。围绕四大主导产业,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研究院,成立装备制造、钢铁、石化、食品等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对接,组织全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参加省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成果推介对接会”等,科华集团、正兴车轮分别获得省级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授牌。三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知识产权质押、奖励企业购买重大科技成果在漳转化等手段,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和激励,推动18项成果获得2018年度科学技术奖。 四、营造氛围,建立“双创”孵化培育机制。聚焦创新创业创造,加强对孵化器、众创空间的规划与引导力度,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科技创新。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制定促进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的激励措施,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投入主体、研发主体、成果转化主体地位,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企业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二是强化全程全要素孵化培育。制定优秀市级众创空间评选办法,大力推进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相结合的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规划建设,打造全过程、全要素的孵化培育生态链。全市已建成投入使用的众创空间(孵化器)43家,其中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3家、省级众创空间19家、省级互联网专业孵化器4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可供孵化场地面积达13万平方米,工位4000多个。目前,已入驻创业项目和企业600多个,创业人数4000多人,拥有创业导师300多人。三是强化创新创业创造氛围。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福建漳州分赛区的方式举办漳州市创新创业大赛,全程通过电视、手机、新媒体等直播,集合了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各种创新创业要素,推动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营造创新创业创造的浓厚氛围。 (市科技局) 近年来,漳州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围绕当好新福建建设新锋、新增长极和重要引擎,建设工业新城的要求,着力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企业研发投入创新激励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双创”孵化培育机制等“四项机制”,有效激发企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一、鼓励创新,建立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从政策兑现、项目确认、补助倾斜等方面着手,力促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去年全市研发投入57.74亿元,比增长29.2%,增幅位居全省第二。一是加强企业研发投入奖励。全面加强政策宣传,组织企业申报培训指导,强化市县财政部门经费提前预算,采用第三方机构审计的方式组织申报2019年度企业研发投入分段补助,兑现2019年度研发投入分段补助0.95亿元。兑现落实关于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奖励措施,对片仔癀等134家企业申报的161个项目进行补助,补助资金2570.8万元。二是实施研发机构“双覆盖”行动。深入开展研发机构、研发投入两个“广覆盖”行动,帮助企业调整技术路线。组织开展2020年第一批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确认,指导规范企业确认研发项目465项。目前,全市有填报研发投入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达30.3%。三是建立研发投入与项目申报相挂钩机制。将“企业研发投入是否增长22%”“上一年度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3%以上”两项指标作为推荐申报国家、省、市各类项目的重要指标,把漳州市自然基金项目、水仙花科技专项、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申报与企业研发投入挂钩,切实增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性。今年推荐申获国家、省级项目20项,资助资金1300多万元。 二、强化培育,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长效机制。实施“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的企业培育路线,建立动态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助力企业快速发展。一是积极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将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的培育对象,纳入培育库加强跟踪辅导。今年来,已确认入库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80家,按研发投入实际发生额75%在税前享受加计扣除政策,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二是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以“三抓三比十项竞赛”活动为抓手,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竞赛项目,加强培训指导和监督管理。2019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41家,2020年有望突破270家。三是着力培育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重点发掘一批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集成科技创新资源进行重点支持,帮助企业快速发展壮大。今年全市已推荐申报科技小巨人企业47家,预计全年累计培育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将超过200家。 三、人才带动,建立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以“项目、人才、成果”一揽子引进机制为依托,积极与国内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人才带动产学研融合发展。一是深化产学研对接。今年来,共开展了5场产学研对接活动,累计参加人员200多人次,其中博士(专家)10多人次,签订或达成多项意向协议。二是完善产学研平台。围绕四大主导产业,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研究院,成立装备制造、钢铁、石化、食品等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对接,组织全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参加省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成果推介对接会”等,科华集团、正兴车轮分别获得省级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授牌。三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知识产权质押、奖励企业购买重大科技成果在漳转化等手段,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和激励,推动18项成果获得2018年度科学技术奖。 四、营造氛围,建立“双创”孵化培育机制。聚焦创新创业创造,加强对孵化器、众创空间的规划与引导力度,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科技创新。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制定促进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的激励措施,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投入主体、研发主体、成果转化主体地位,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企业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二是强化全程全要素孵化培育。制定优秀市级众创空间评选办法,大力推进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相结合的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规划建设,打造全过程、全要素的孵化培育生态链。全市已建成投入使用的众创空间(孵化器)43家,其中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3家、省级众创空间19家、省级互联网专业孵化器4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可供孵化场地面积达13万平方米,工位4000多个。目前,已入驻创业项目和企业600多个,创业人数4000多人,拥有创业导师300多人。三是强化创新创业创造氛围。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福建漳州分赛区的方式举办漳州市创新创业大赛,全程通过电视、手机、新媒体等直播,集合了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各种创新创业要素,推动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营造创新创业创造的浓厚氛围。 (市科技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