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漳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坚定不移地把脱贫攻坚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放在产业扶贫上,主动作为,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因地制宜,瞄准“贫根”,强化“输血”与“造血”并举,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助推乡村振兴。2018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6月,漳州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退出,漳州市实现全域脱贫摘帽。 一是选对方向、周到帮扶。强化规划引领,根据中央、省委有关要求,出台《漳州市农业农村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特色发展、产业扶持、经营主体、科技培训等行动方案。充分发挥山多、林多、水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推进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强化政策配套,出台《漳州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市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加快发展农户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强化技能提升,对全省现有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 二是加大扶持、培育主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投入产业扶贫资金9013万元,落实扶贫产业项目310个,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1466户41317人。扶贫专项发展资金除了用于扶持已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外,还用于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村集体增收项目,极大的提升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水平,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主体培育力度,开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示范建设活动,持续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043个,农民合作社500个,农业品牌个数93个,带动贫困户3008户9734人。加大镇企合作力度,通过乡镇政府与企业签订产业扶贫互帮互助协议,让贫困户就近就业,提供最大化保障和便利。 三是创新思路、示范带动。推行党建+产业扶贫。积极推广“168”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加强驻村第一书记日常管理,确保第一书记真蹲实驻、真帮实扶。针对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弱、思想保守等情况,推行“支部+致富能手+贫困户”“党员+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抓好示范基地建设,鼓励贫困户通过入股合作社或参与管理等形式,引导贫困户选准增收项目,增强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实现“造血式”脱贫。推行电商+产业扶贫,制定出台了全省首份电商助力精准扶贫政策以及《电子商务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对培育农村电商主体、开展“一户一店一码”试点、引导贫困户纳入产业链条、推动贫困地区网络覆盖、信息站点建设、物流进村入户六个方面进行引导激励,实现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物流向革命老区苏区集结。2019年漳州市电商助力精准扶贫案例入选国务院扶贫办《脱贫攻坚典型案例选编》;漳州市电商助力精准扶贫案例已被国务院扶贫办采用,编入《全国脱贫攻坚典型案例选编》,为我省唯一入选案例。推行产业扶贫保险,充分发挥保险机制作用,保障扶贫产业稳定达效,防止因灾返贫现象发生,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投保户数4797户。 (市农业农村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