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从“保障基本民生需要”到“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这是我们奋斗目标的一次质的提升和跨越。如何深刻理解?如何全面落实?是我们党在相当时期内的重大历史课题和工作课题。 一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中国历史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一次社会的变革和进步,都伴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而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都必然给人民带来生活质量的提升。曾几何时,我们就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进行深刻的讨论,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经历了艰难的探索,甚至走过一段弯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雄辩的事实说明,社会主义具有巨大优越性,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而支撑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石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民大众的信任和支持。试想,如果一个社会不能给人民带来日渐增长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那么这一社会就不能称之为文明的、进步的社会,就不能唤起人民的参与热情和坚决拥护。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最大程度地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我们应当站在历史高度认识这一问题,站在实践维度实现这一目标。 二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担当。 从党的历史进程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今已经百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论是最低纲领还是最高目标,都自始至终围绕一个奋斗方向,为人民谋解放,为人民谋福利。党来自于人民,党的人民性决定了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根本利益,就是通过不断英勇奋斗艰苦努力,使人民获得更多的利益,获得更多的幸福。党是人民中的先进代表,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党必须始终站在时代前头带领人民去建设更为美好的社会。历经百年,如果党不能更加明晰地提出这样的奋斗目标,不能更加充分地满足这样的利益诉求,那么我们的党就不能称之为先进的政党,就将失去其领导地位。百年风云,百年沧桑,百年巨变,雄辩的事实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就是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就是实现“中国梦”,创造更为光辉的未来。 三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共同追求。 人民生活品质,不单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是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等全方位的生活品质。其一是经济生活。经济发展既要有速度,也要有质量,更要有效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高质量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较好的教育保障和医疗保障;其二是政治生活。要建立讲民主、讲法制的社会。人人生而平等,有讲话的机会,有选举的权利。通过构架政治制度和运行机制,让人民以更大热情参与国家规划和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尤为重要;其三是精神生活。坚定文化自信,繁荣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要。坚持“百花齐放”,坚持“百家争鸣”,创造更为和谐宽松的人文环境;其四是社会生活。要建立现代社会治理结构,使人民群众在共同参与中共担社会责任。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活得有尊严,有体面,有幸福感和荣誉感。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是我们党的历史责任和道德担当。人民至高无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各级党政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都必须以高尚的政治品格去思考、去探索、去谋划、去践行。品质决定品格,品格影响品质。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要更真心实意、脚踏实地、奋发有为地去实践并且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陈燕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