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主站  >  漳州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新闻21  >  漳州市回眸十三五新闻发布会  >  党委|政府新闻发布

新闻发布会第一场

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    2021-01-17 15:44  来源:  责任编辑:管理员

  

  1月8日上午10:00,漳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将组织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等有关市直单位,召开漳州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通报我市相关领域“十三五”以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精心谋划“十四五”发展思路、制定相关领域专项规划的情况。

  此次新闻发布会主题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通报我市相关领域“十三五”以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成就,精心谋划“十四五”发展思路、制定相关领域专项规划的情况。发布会邀请漳州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蔡兴州,漳州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苏斌钢,漳州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许毅忠,漳州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凌真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图文直播正式开始。漳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陈惠贞担任主持人。

  

 

  陈惠贞:

  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漳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为进一步营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良好舆论氛围,凝聚启航“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根据市委领导的指示,漳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将陆续召开漳州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紧扣“回眸‘十三五’、奋进新征程”这一主题,通报我市相关领域“十三五”以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精心谋划“十四五”发展思路、制定相关领域专项规划的情况。

  

 

  今天是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一场,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蔡兴州;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苏斌钢;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凌真;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许毅忠,请他们为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今天的发布会,我们还邀请了市直有关单位的干部职工代表、芗城区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加。下面,首先请蔡兴州主任介绍有关情况。

  蔡兴州:

  五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不懈“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富美新漳州”建设取得新进展、迈出新步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十四五”迈上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有六大亮点:一是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接连突破三千亿元、四千亿元大关,首次进入全国城市GDP前五十强,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赶超目标,提前四年完成比2010年翻一番的小康目标。发展支撑后劲更强,累计实施市级以上重点项目1960个。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培育形成大健康、大装备、新材料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数字经济规模、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均突破2000亿元、占GDP比重均超40%。

  二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20%,培育形成高新技术企业3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65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204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家。“十三五”期间累计发明专利205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件。

  三是城乡面貌持续改善。积极稳妥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台商投资区城市副中心加快崛起,与主城区联动发展态势更加明显。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五年累计实施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500多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4%提高到61%。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30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闽西南协作深入推进,厦漳泉同城化发展程度逐步深化。

  四是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等走在全省前列。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海丝”节点城市、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走深走实,获批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累计新批外资企业500多家。对台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新批台资项目330多个。

  五是生态环境持续提升。积极融入福建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和创新经验,创建一批国家级生态县。我市“生态+”发展模式,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福建影响力”生态文明类优秀案例。入选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水质、气质、土质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64.8%。入选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六是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脱贫攻坚高质量完成,提前一年半实现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83个贫困村全部摘帽、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退出。教育、医疗、养老、城乡基础设施等短板加快补齐,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覆盖,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8%以上。

  “十四五”时期是漳州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高标准、高起点谋划“十四五”发展,组织开展38个专项规划编制,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结合中央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及《建议》,编制形成《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未来五年:在发展目标方面,全市经济指标既要保持量的合理增速,又要推动质的稳步提升,力争更好更快一些,争取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5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5万元,经济发展保持赶超态势。居民收入达到4.32万元。在指标体系方面,明确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安全保障等5大类25项指标,与“十三五”相比,新增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千人口拥有医师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8项指标,体现我们从追求经济规模和速度,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定决心解决好群众关心的事。

  在发展定位方面,围绕建设“富美新漳州”总目标,提出“十四五”期间,着力打造“四城一支点”。“四城”即:创新引领的工业新城、富美善治的生态之城、两岸融合的开放之城、活力奋发的文化名城。“一支点”即迈向深蓝的战略支点,加快建设海洋强市。最后,希望经过五年到十五年的持续努力,漳州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产业更优、机制更活、百姓更富,“富美新漳州”基本建成。谢谢大家。

  陈惠贞

  感谢蔡主任的介绍与发布。接下来请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苏斌钢介绍有关情况。

  苏斌钢:

  “十三五”期间,特别是近年来,漳州工信系统突出“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建设工业新城”,重点突出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增动能、优服务,奋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4+4”重点产业聚集发展,形成了食品工业、装备制造产业、材料与新材料三个千亿产业集群。企业规模、质量同步提升,规模工业企业数比“十二五”末增长10.7%,一批示范企业引领工业转型升级,如片仔癀药业获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龙轴集团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等。项目后劲持续增强,“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超5300亿元的工业投资,近3000亿元的技改投资。

  

  

 

  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就,打造了中科智谷、芯云谷等一批信息产业基地。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古雷开发区、台商投资区被列为省工业园区标准化试点。重大工业活动成果显著,成功举办了四届海峡两岸工业设计、钟表设计大赛和多场漳州食品交易会,开展畅通钢铁、食品、智能制造产业链对接系列活动,有力打造中国食品名城、钟表名城升级版和畅通重点产业链双循环。企业帮扶落地见效,精准出台“‘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持续深化全市重大工业项目协调、政企直通车、市工信局“一联系三挂钩”等一套工作机制,五年兑现各级惠企政策资金超5亿元,解决企业问题超2000个。:

  “十四五”是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键时期,我们将坚定不移走工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凝聚各方发展共识和工作力量,努力建设工业新城升级版。一要进一步夯实工业发展基础,保持较快增长、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速度,力争“十四五”末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二要进一步升级产业结构,重点加快发展“三大三新”产业,实施“省级工业和信息化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工程”,打造一批百亿企业和千亿产业。三要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重点培育一批“三大三新”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和智能制造、单项冠军企业。

  四要进一步推进高质量的发展模式,重点培育“互联网+”新业态,推广应用新模式,加快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五要进一步打造工业载体新增长极,重中之重加快古雷石化园区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培育一批功能完备、宜居宜业的示范标杆园区。六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坚持保护生态与呵护产业并重,注重产业发展环境更加友好、项目引进与资源禀赋更加匹配、能耗约束与重大工业项目落地更加协调,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七要进一步创新企业服务保障机制,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最近出台的《漳州市“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体制机制固化优化常态化工作实施意见》和“政企直通车”等企业服务机制,切实打通企业问题直通各级政府领导的快速通道,为工业新城建设提供坚强的机制保证。

  陈惠贞:

  感谢苏局长的介绍与发布。接下来请吴凌真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吴凌真:

  “十三五”期间,我市商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稳外资、稳外贸、促消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着力创新实干,推动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商务指标保持平稳增长,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商务发展再上新台阶。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外贸持续扩大优化。“十三五”期间,预计出口年均增长2.4%,今年进出口总额有望突破780亿元、增长7.5%,其中,出口增幅预计达到10%以上,进入全省前三,出口规模在全省比重进一步提升。五年来举办了16场“漳州味·世界行”“漳州产·全球销”活动,组织企业参加了55场境外重点展会,和57个国家和地区新建立外贸往来,目前我市地球村的生意圈朋友达到187个;新增2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2个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1个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县(区);15家外贸企业入选全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15家外贸企业入选全省百家重点外贸企业。

  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全市开展“一把手”抓招商活动800多场,推动“三维"项目签约1797个,计划投资额9688亿元。全市累计新设立外资企业550个,合同外资35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81亿元,其中台资148亿元,现有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2家,台湾百大企业投资项目13个。“十三五”期间漳州市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居全省第四,实际利用台资居全国地级市前三位,合同外资到资率居全省第一。工业大项目招商取得新突破,两岸合作建设古雷炼化一体化一期项目、中沙古雷乙烯项目、联盛纸业林浆纸一体化、深远海海上风电产业园等一批百亿元大工业项目签约;古雷炼化一体化一期项目、台湾奇美集团投资古雷项目、福欣特殊钢二期冷轧等重大外资项目开工建设。

  三是消费市场繁荣发展。“十三五”以来,我市消费市场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201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700亿元,预计“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9.0%以上。特别是电子商务引领的新消费发展迅猛,2020年全市电商交易额突破500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2.4倍。积极培育夜间经济、特色商圈,漳州古城等11个商圈入选全省百个重点商圈,获评省级商务特色镇3个;新增省级老字号2家、省级美食街区2个、全省百家重点内贸企业8家。开展“你消费、我买单,亿元发票大奖等你拿”“乐购漳州”“千万购车补贴”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持续办好年货节、小吃美食节等活动,支持企业参加“漳州味·华夏行”等重点展会100多场。

  四是商务为民取得实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商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中心城区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32个农贸市场改造建设任务,获评全市2019年十大民生实事项目。深入实施电商助力精准扶贫,全市农产品交易额突破50亿元,居全省首位,创建了5个国家级农村电商示范县、4个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培育出一批亿元级农产品网销项目,其中,花木、蜜柚、地瓜三个农产品网销项目被国家邮政局授予“电商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电商扶贫经验入选国务院扶贫办“全国电商精准扶贫典型50佳案例”。:

  五是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全市对外开放上新台阶。2016年5月,我市入选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两年时间完成45项试点任务,率先开展台资企业资本项目便利化改革,对台金融合作取得新突破,2018年获评福布斯“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百佳城市”。2020年3月漳州台商投资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顺利投用。2020年4月,获批中国(漳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持续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口岸整体通关时间于2019年提前两年实现了“比2017年压缩一半以上”的目标。开发区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综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2019年全市开发区工业产值占全市的66%,固定资产投资占58.7%,进出口占83.6%,实际利用外资占90%。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漳州商务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时期,我们将主动融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按照全市“大抓工业、抓大工业”部署要求,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商务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行产业链招商,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推进开放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打造区域性商务中心城市,奋力谱写商务工作新篇章。

  陈惠贞:

  感谢吴局长的介绍与发布。接下来请许毅忠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许毅忠: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很高兴参加此次专场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市财政局,衷心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财政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下面我就发布会主题,简要介绍财政工作情况。“十三五”期间,市财政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动财政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四个方面。

  

  

  第一,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从2015年的274.75亿元,增加到2019年356.2亿元,年均增幅6.7%;地方级收入从2015年的179.1亿元,增加到2019年219.41亿元,年均增幅5.2%。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2015年355.82亿元增加到2019年440.44亿元,年均增幅5.5%。2020年1-11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地方级收入分别为325.3亿元、201.81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92.53亿元,民生领域、“六稳”“六保”等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

  第二,支出结构持续优化,财政保障民生效果显著。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加快补齐民生短板,着力解决“四难一差”、“一老一少”问题,在发展中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全市民生保障类支出从2015年284.02亿元,增加到2019年347.53亿元,增长22.4%,年均增长5.2%,占一般公共支出的比重基本保持在80%左右,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4个百分点。

  第三,支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及时启动财政应急保障机制,优先保证抗疫支出,2020年全市累计投入7.2亿元,支持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落实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用好用足上级直达资金50.9亿元。为对冲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截止11月30日,市本级统筹各类资金32.63亿元,确保“六稳”“六保”有效落实,促进经济社会恢复性增长。

  第四,财政改革加快,管理效能不断提升。深入实施《预算法》,以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为目标,扎实推进财政改革发展,初步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2017年起编制实施四轮市级中期财政规划。持续推进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完善以优化资源配置、保障重点和提高效率为导向的部门预算管理。加快预算绩效管理全面实施,基本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五有”框架。不断深化国库管理改革,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有序推进,已有8个县(市、区)完成改革并上线运行,3个县启动改革,同时加快推进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稳步提升财政信息透明度,已公开当年政府预决算各22张表、部门预算12张表。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出台古雷开发区、漳州高新区区地合一财政管理体制实施方案。

  根据现行财税政策及我市经济未来发展预期,经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市总收入、地方级收入年均增幅力争在6%-7%区间,预计2021年分别达到365亿元、225亿元左右,我们争取完成得更好一些;2025年分别突破500亿元、300亿元。到2035年全市总收入预计达千亿元以上。实现上述目标,我们有着充分的信心,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有过去打下的坚实基础。在疫情和减税降费叠加影响下,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完成近350亿元,财政经济经受住了考验。二是有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引爆的新增长点。如新一轮有效投资热潮将发挥关键作用,文体旅和夜间、会展经济深度融合将发挥基础作用等。三是有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强力支撑。未来五年,“三大三新”产业将铸链集群,古雷石化产业预计将快速增长,带动形成一批新兴产业核心区和新型城镇密集区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头一年。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围绕稳健财政,突出抓好增收节支,加强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二是围绕民生财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财政保障功能,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性增长成果,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三是围绕科学财政,发挥财政撬动作用,更好服务“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助力供给需求侧改革协调推进,加快融入内外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四是围绕兜底财政,统筹盘活各类财政资金,抓好收支平衡,全力兜牢基层“三保”,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守住风险底线;五是围绕现代财政,主动对接税制改革,优化市以下各级财政关系,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为加快打造工业新城、建设富美新漳州,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开好头、起好步提供坚实支撑。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

  陈惠贞:

  接下来,欢迎记者朋友就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举手示意,应邀提问时请自报身份。现场答问现在开始。

  人民网记者:

  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关注到,漳州“十三五”期间推进项目建设的力度非常大。想请问发改委的蔡主任,漳州“十四五”期间如何更好地发挥重大项目支撑引领作用,助推高质量发展?

  

  

  蔡兴州: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实现高质量发展,核心是产业,关键在项目。“十三五”期间,我市持续按下重大项目建设“加速键”,打出抓项目促投资组合拳,累计实施市级以上重点项目1960个,金龙客车、福欣不锈钢、厦漳同城大道、云平高速、漳州一中高中部、漳州职教园区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投入使用,古雷炼化一体化一期、漳州核电1-2号机组、福厦高铁、厦门地铁6号线漳州(角美)延伸段、漳武高速(南靖段)、漳州LNG接收站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有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深化“五个一批”项目推进和全过程管理机制,聚集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项目策划和滚动接续。目前,围绕“八大工程”,共谋划储备“十四五”重大支撑项目532个、总投资1.3万亿元,其中,总投资百亿元以上项目24个。比如,工业方面,重点推进古雷炼化一体化二期、中沙古雷乙烯、联盛林浆纸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华晴卫星应用产业园等项目。服务业方面,重点推进漳州世博城、“中国女排娘家”基地、闽南老家、三宝广场等项目。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推进漳汕高铁、厦漳泉城际R1线、沈海高速漳州段改扩建、鹰厦铁路漳州支线外迁、漳州核电3-8号机组、云霄华安及筹划中的长泰抽水蓄能、闽粤联网、“北电南送”、罗溪水库、浙溪水库、“北水南调”等项目。民生方面。重点推进市医院高新区院区、市中医院新院区、漳州三中新校区等项目。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动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建成投用,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

  陈惠贞:

  感谢蔡主任的回答,下面继续提问。

  漳州人民广播电台:

  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中央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内容。想请财政局许局长介绍下我市直达资金的主要情况?有哪些主要成效?

  

  

  许毅忠: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是财政资金下达程序的重大改革,建立在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上,避免了资金层层审批,可以更快更好地发挥资金最大效益。为确保直达资金快速惠企利民,财政部门第一时间按照“单独调拨,点对点支付,全程监控”的流程规范直达资金管理。资金的主要情况是:上级下达我市直达资金50.9亿元,财政拨付进度100%,部门已实际支出45.3亿元,进度89%。主要有5大类来源:抗疫特别国债10.6亿元、财力性转移支付16.6亿元、专项转移支付21.8亿元、新增赤字项目地方政府一般债券1亿元、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593万元。

  在成效方面:1.有利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市安排3.2亿元的直达资金,用于核酸检测、防疫物资设备采购、野生动物养殖退养等项目,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支撑。2.有利于支持做好“六稳”“六保”。安排37.4亿元用于“六稳”“六保”支出,其中职业技能提升、就业补助等保就业方面支出2.6亿元,用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困难群众救助补助等保民生方面支出31.5亿元,用于乡镇卫生院人员保障、退休人员职业年金等保运转方面支出2.4亿元。3.有利于促进我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安排10.3亿元用于老旧小区改造、漳州市朝阳医院住院大楼、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利于提升我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

  陈惠贞:

  谢谢许局长的回答,请继续提问。

  福建日报:

  漳州市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聚焦扩大内需,在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请问商务局吴局长,“十四五”时期,漳州市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方面有何举措?

  

  

  吴凌真:

  谢谢你的提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消费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从供给端、需求端同时发力,来激发消费潜力。

  一是提供有效供给。要积极引导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参加国内大型展会,积极鼓励跨境进口消费,提升产品供给质量,拓展国内市场。要打响“漳州味”品牌,组织漳州特色商品参加“闽货·华夏行”等活动,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商品。要大力培育生活性服务业,推动住宿、餐饮等服务消费,引导开发特色美食,加强家政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提升家政服务质量,打破制约家政行业发展的瓶颈,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是创造新需求。要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借助互联网融合传统消费业态,深度挖掘消费需求、健全供应链体系,营造便利购物环境。“十四五”期间,推进落实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培育打造10个省级商圈、30个市重点商圈、50个特色街区,引进大型购物中心、百货零售、精品美食等业态,培育1000家社区便利店,开展品牌化、连锁化经营,打造更便捷的消费圈。以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为导向,培育夜间经济、会展经济、假日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充分释放消费潜能。完善县域乡镇商贸基础设施,持续开展农村电商示范县建设,带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通过取消限制性的购买措施,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培育壮大农村市场。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陈惠贞:

  感谢吴局长的介绍,最后一个问题,请继续提问

  闽南日报:

  中小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十三五”期间,市工信局是如何立足当好企业娘家人,服务好中小企业和优化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

  

  苏斌钢:

  我们主要推进以下四项工作:一是构建市、县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全市16个县(市、区)开发区均成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出台提升“政企直通车”服务效能8条措施,完成市级政企直通车和漳浦县、金峰开发区、蓝田经济开发区三个直通车站建设,全市企业服务体系机制初步建成;成立全市重大工业项目协调机制,及时有效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二是打造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入驻服务机构超200家,举办服务活动超400场,服务企业超1万家(次),荣获省级示范平台、十佳平台、优秀综合服务机构。

  三是推动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3家、国家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光刻胶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20年“创客中国”全国双创大赛企业组三等奖,是我省唯一获奖项目。四是出台系列惠企政策。如“中小企业9条”“民企18条”“食品8条”“钟表8条”“工业设计8条”等,集中要素有力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转型升级、创业创新、开拓市场。

  下阶段,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和省、市部署要求,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创新中小企业服务方式,提升政企直通车服务效能,加快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陈惠贞:

  感谢苏局长的解答。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到这里,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各位领导的解答。媒体朋友们如果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结束后,与相关部门联系,再进行深入采访。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新年伊始,祝各位领导、记者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新年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