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主站  >  漳州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新闻21  >  聚焦第三届网络文化季  >  最强音

打造清洁能源基地共创清洁能源事业美好未来

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    2021-06-19 23:07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编辑:管理员  管理员
字体:【

论坛现场 记者 沈昊鹏 摄

  在昨日举行的清洁能源海峡高峰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加快海上福建建设·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论坛主题作了主旨发言,他们结合各自专业领域,提出了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思考,展望了海上风电发展前景,还介绍了“漳州海上风电产业集群”规划方案。记者整理了部分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

  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八点思考

  

  ●从海上风电寻找突破口

  首先祝贺清洁能源海峡高峰论坛在福建漳州召开。我们国家提出“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召开这次论坛,具有重要意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以风、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将从微不足道转向举足轻重,未来还将担当大任。而海上风电,无疑会是未来新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福建省政府提出建设“海上福建”的宏伟蓝图,对漳州市发挥沿海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外海浅滩风能资源,打造海上风电基地,培育海上风电产业生态圈,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漳州市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对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打造我国中东部零碳电力生产基地,在区域范围内提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很有必要。我相信,通过地区能源转型的探索,从海上风电寻找突破口,漳州市乃至福建省一定能找到提前实现“双目标”的钥匙。

  ●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八点思考

  1、从人类文明形态进步的高度认识能源革命。2、碳达峰不是冲高峰。3、低碳转型与保障能源安全并行不悖。4、宣示“双目标”,符合“共区原则”,立足于我国现实。5、能源转型,不仅要发展高比例非化石能源,而且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能源)系统。6、节能、提效是实现“双目标”战略之首。7、实现“双目标”面临困难和挑战,着力点要放在减排、低碳上。8、实现“双目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握好节奏、积极而稳妥;将带来一系列经济和社会进步;将催生新科技、新能源、新工业、新交通、新建筑及新投资。 ☉记者 邱丹燕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杨雷:

  碳中和定义能源新方向

  

  ●中国一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推动者

  多年来,中国始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特别是,1990年,中国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启动COP;2015年,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中国承诺“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如今的中国,清洁能源竞争力稳步提升,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构建,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量领先世界。

  ●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

  我们常谈人类命运共同体,听起来似乎“高大上”,其实是可落地、可操作的。实现能源领域的碳中和,正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碳中和涉及电力、工业、交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等诸多行业,我国有些行业的碳中和处于全球领先位置,有些产业仍需学习、跟随。因而,碳中和是一场国际竞争、产业竞赛和大国博弈,于我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实现碳中和的路径

  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电力行业、工业、交通系统、建筑用能、农业领域以及其他能源转换。不同领域二氧化碳减排展望曲线区别较大,因而减排路径应有步骤、有节奏。目前来说,电力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减排展望曲线降幅最明显,意味着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相对容易且成效显著,可通过光伏、风能等较为成熟的技术,逐渐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在交通系统中,电动汽车较容易实现节能减排,轮船、飞机则较难实现,需要有成熟、经济的燃料替代品,零排放挑战更大,因此减排展望曲线降幅较小。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需要系统性升级

  系统性升级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电网调度基本可以解决;第二阶段,要提高备用容量,挖掘系统现有的灵活性潜力(火电、抽蓄等);第三阶段,需要整体系统的优化,提高整个源、网、荷、储在内的系统灵活性;第四阶段中,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成为关键问题,需要采取先进灵活的技术加以保障。☉记者 廖瑜婷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王忠耀:

  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与展望

     

  

  ●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基本具备规模化发展基础

  至2021年4月末,我国沿海8个省份有海上风电项目并网,累计并网容量1042万千瓦,形成年300万至400万千瓦新增规模的产业体系。当前,海上风电工程投资造价逐步下降,规划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已基本具备规模化发展基础。

  ●面临形势及挑战

  1、近海资源趋紧,远海发展有待加快;2、近期建设高峰期的质量与安全管控难度大;3、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开发建设协调工作需要加强;4、补贴退坡压力较大。

  ●发展思路

  1、全球海上风电发展趋势为:规划发展目标宏伟、单体项目规模不断突破、大型机组技术创新加快、平均海上风电成本不断下降、未来主力发展区域向深远海延伸。2、以“远近并举,协同发展”的方式拓展发展空间。近海优化项目布局,远海推进示范基地建设。3、大力支持产业链技术创新、协同降本。4、推动海上能源综合应用工程,结合海上风电基地,打造风能、氢能、海水淡化、储能及海洋牧场等多种能源或资源集成的海上“能源岛”重大示范工程,提升海域综合利用效率。5、从进一步研究国家与地方支持政策、加快领海外海域管理机制研究、加强竞争配置降本效果、出台创新发展支持政策等方面着手,持续完善政策与管理体制。

  ●漳州市海上风电发展潜力大

  漳州海上风电的资源禀赋较为理想。闽南外海浅滩基地(漳州附近海域)具有风能资源和水深、离岸等方面优势,具有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的有利条件,海上风电产业具有较大发展潜力。☉记者 邱丹燕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新能源工程院院长戚海峰:

  “漳州海上风电产业集群”规划方案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海上风电将成为“新蓝海”。现在由我来汇报“漳州海上风电产业集群”规划方案。

  ●目标愿景

  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依托漳州独特的地理区位及优越的港口条件,充分发挥丰富的海上风电资源,集中布局海上风电机组、叶片、海缆、重大海工装备等产业,并联动全省海上风电装备配套产业发展,努力打造福建省海上风电的施工安装中心、运维中心、大数据中心,以及海工装备出口中心,积极创建立足福建、面向海峡两岸、辐射全球的国际化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生态圈。

  ●发展优势

  1、区位交通优越。漳州地处厦漳泉都市圈,辐射范围广,物资装备集散便利。2、港口条件优良。具有招银港区、古雷港区、东山港区、诏安港区等众多港口,与周边港口形成快捷的航运网络。3、产业基础坚实。现有中信重工、一帆重工等海工装备骨干企业,可与海上风电产业园实现联动发展。4、科研实力领先。聚集厦门大学漳州校区、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漳州科技兴海基地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产研融合潜力巨大。5、土地资源丰富。建设用地集中,产业承载能力强。

  ●总体规划

  园区规划以产城港融合发展为理念,规划“一带串联、多园集聚”的总体空间结构,打造装备制造主园区、产研融合园区、日常运维园区和制造展望四大园区,组成滨海产业发展带,建设漳州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记者 邱丹燕

责任编辑:陈岩 徐镜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