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现场,高朋满座。 5月22日,漳州古城与闽台文化论坛在漳州古城举办。在文化论坛的主旨报告会上,两岸专家学者围绕“漳州古城保护与活化”“漳州古城与闽台文化”“漳州古城与文旅融合”等相关议题交流分享各自看法,提出了许多有深度、有见解、有价值的观点。本报今日整理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串连文化珍宝推进两岸融合 罗昕宇 摄 漳州古城是一座文化古城,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宝盆,她的深厚底蕴让人品读不尽。作为朱子理学(闽学)南传的重镇,漳州古城同时也是培育闽台文学的百花园,这些文化名人及特色历史,形成了漳州古城独特的文化优势,既是漳州城市景观中极具活力的视觉要素,又是构成漳州城市形象的关键。 漳州古城是一座红色古城,峥嵘历史催人砥砺前行。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纪念馆、龙汀省人民政府旧址、彭冲领导的芗潮剧社旧址等分布其间,在今天红色古城也闪烁着闪亮的红色光芒,如“时代楷模”“漳州110”精神、女排精神等。 漳州古城是一座侨台古城,她的机遇与挑战吸引两岸青年奋勇向前。这里有“公车上书”第一人、清代台湾最后一名进士汪春源的故居,有台湾光复前夕正式命名的台湾街等,有“简大狮避难所”。在这里还有一大批台湾优秀青年为早期“台共”创建和中共漳州城基层党组织的建立、芗潮剧社的成立等作出贡献。 漳州古城承载着党和两岸人民共同奋斗的光荣历史,涵盖了深厚的漳台关系和同胞革命情谊,更唤起两岸民众共同的“乡愁”。就在今天,还有许多台湾人在古城生活了二三十年,近百名台籍博士在闽南师大学习、任教。 漳州古城是一座需要被呵护的古城,她的现状与未来呼唤我们齐心协力保护发展。我们要总结优良经验、拓展提升品质,不忘过去的教训、不留历史遗憾,加大资源整合、串连文化珍宝,构建共同记忆、推进两岸融合。在全国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中,品味古城历史,探寻红色记忆,能更好地帮我们从中汲取奋勇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做好古城保护开发,可为台胞登陆“第一家园”建设和两岸深度融合发展作贡献,亦是学党史、办实事、解难题的生动体现。
厦门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戴志坚:古建筑中的漳台情缘 罗昕宇 摄 大陆移民到台湾时带去了语言文字、耕作技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也融入了原住地的建筑文化与形式,因此台湾人在宗法制度、宗教信仰、饮食习惯、语言文字、建筑文化等方面都承袭于闽粤,特别是闽南。闽南人去台湾,漳州移民的人数占第二位。台湾许多深宅大院完全模仿闽南民居,而且兴建寺庙或富商地主大宅的建筑材料(木材、石材、砖瓦等)大多是从闽南运送来的,早期有些石雕甚至是在大陆雕好之后再运到台湾安装。不少漳、泉名匠师还应聘抵台,亲自施工或授徒,其中名气最大的是惠安溪底村的泉州派大木匠师王益顺和南靖县籍的漳州派大木匠师陈应彬。台湾古建筑中有着极深的漳州情缘,如何延续并深化这份漳台情,对促进两岸文化融合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耕:用同根同俗来增强漳台文化认同 闽南文化原本是指生活于泉州、漳州、厦门地区的闽南人创造的文化。由于大批的闽南人下南洋、过台湾,闽南文化随之播迁、发展,最终,超越闽南地域成为所有闽南人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文化。如今的闽南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广阔并国际化的结构布局。如何发展好闽南文化特别是漳台文化?我认为,漳州可以充分借助中马送王船联合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成功,加强政府投入和规划,发挥漳州古城边上九龙江“进发宫”等民间力量的作用,建设具有“送王船——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实践”功能的漳州展示中心,并通过开展漳州古城水上游、夜景游等文旅活动,充分发挥对台优势,加强与台湾送王船民间信俗的交流合作,以同根同俗来增强漳州古城的台胞文化认同。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教授林德荣:发展小吃文化助力闽台融合 漳州小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小吃文化,而文化的地方色彩又赋予了漳州小吃别具一格的内涵特色。挖掘漳州传统小吃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有助于将漳州小吃与漳州文化结合起来,让大家更加了解漳州传统小吃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有助于加快漳州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对把漳州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具有文化品牌支撑意义。 漳州小吃要发展和壮大,就必须在保留自己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同时加强闽台两地小吃文化交流,让那些从没来过大陆的台湾同胞通过饮食文化的融合,达到情感的融合、民族文化的认同,最终走到国家认同的层面。
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张长水:发挥文物效应做实学史力行 漳州古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留下许多与近现代革命及涉台关联的人、事、物,成为激发爱国爱党热情和振奋民族精神的载体。其中,旧宫保第讲述了雾峰林家三代爱国将领林文察、林朝栋、林祖密,在太平军入漳、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讨袁护法等系列历史事件中的爱国情怀;简大狮避难所讲述了抗日英雄简大狮的坚贞不屈;汪春源故居讲述了“公车上书”第一人汪春源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同仇敌忾;中共临时省委旧址以台胞李山火、翁泽生夫妇等为例,讲述当年他们来漳致力早期中共革命事业的艰辛和贡献。漳州古城藏存、聚集、维系着许多富有情感的涉台革命旧事,告诉后人应以史为鉴,充分发挥好文物的最大效应,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连心豪:闽台民间信仰信俗值得探讨 王爷和保生大帝是闽台民间最普遍存在的神祇。芗城区官园习益宫相传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建。习益宫主祀池府王爷,并未附祀保生大帝,但却设有药签筒和药签柜。王爷庙嫁接保生大帝药签,这在闽台两地都十分罕见,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民间信仰信俗事象。 1993年《修建官园习益祖宫立功德碑》记载,台湾彰化池安坛、天宝宫、屏东五龙堂、高雄公德宫、开封府、台中永顺宫、云林广兴宫、太子亭、宜兰开山宫、群勇八队、登科洲王爷庙等11家宫庙暨台胞93人,进行捐款。
台南市文化协会创会理事长郑道聪、秘书长周芷茹(视频交流):借力工艺美食打造创意古城 漳州古城是指明清时期漳州府城所在的龙溪县城区,现今地处商贸繁华的漳州市芗城区市中心,为传统文化集中的老城区。古城是漳州最有价值的核心区,也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若从漳州古城的文化资源来分析,工艺与美食无疑是推动建设创意城市的最佳项目。在地文化与流行文化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在地文化会因地域性的条件差异,孕育出当地特有文化特征。所以,要进一步形塑漳州古城象征性的经济(工艺及美食),作为具有延续地方传统文化与凝聚社群共识、领域感、认同感等功能的载体,创造别人无法复制的特色,体现出“漳州味”。
本组稿件由记者 邱丹燕 蔡柳楠 采写 图片除署名外由 李林 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