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图:黄俊鸿 编者按 今年10月18日是朱子诞辰891周年纪念日。朱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朱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理念、教育观念,反映和塑造了宋以降历代中国人的许多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朱子文化是福建的文脉和宝贵文化遗产,是福建文化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漳州是朱子在福建主政的唯一城市,拥有丰厚的朱子文化资源。为推进漳州朱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朱子文化生命力,闽南日报社特别编发一组文章,从民本、担当、德教和廉政四个方面对朱子思想进行深入阐发,以期让读者从中了解朱子的现代价值。 这里刊登第四篇,对朱子廉政思想进行解读。 南宋绍熙元年庚戌(1190年),朱熹61岁,知漳州。夏四月赴任。《朱熹年谱》载:此时“临漳素号道院,比年风俗寝薄,先生以民未知礼。”朱熹上任后,首颁礼教,兴学校,建紫阳书院,实施教化。斯时,漳州民风不纯,可知是郡官风不正。对此社情,朱熹说:官吏、士人“先要识个廉退之节,礼、义、廉、耻,是谓四维,若寡廉鲜耻,虽能文,要何用?某虽不屑,深为诸君耻之。”然而,再混杂官衙,亦有清正之人。物色选用良吏司理政务是当务之急。于是,朱熹经过调查审核,启用赵师虙主事公务。朱熹高足陈淳称赞说:先生熟闻知録赵师虙之为人,试之政事,又得其实,遂首举之。其词曰:“履行深醇,持心明恕。”闻者莫不心服。对清正廉明部属,委以重任,树立榜样。这是,朱熹整肃漳州官场第一步。 针对官场作风懒散,官吏精神萎靡,推诿责任混日子的不作为现象,朱熹强调“做官须是立纲纪,纲纪既立,都自无事。”立纲纪,即是立“礼、义、廉、耻”之四维。 民不识礼,官乏四维,以“理”教化之。这是朱熹治理漳州的法宝。《尚书》云:“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要改造民风民俗,要整肃官场陋习,必须从基层抓起,从细微处入手,从人心抓起。朱熹是集大成之理学家,深知人心民情,尤其重视以理教化之作用。于是,他的“彻人心,洞天理,达群哲,会百圣,粹乎洙泗伊洛之绪”,在改造漳州民风、官风发挥巨大作用。他不仅创办书院,注《四书》,兴理学,发布《谕俗文》,而且亲自出马在白云岩开讲《诚意》章。 “诚意”,系《大学》八条目之一。诚,是指真实无妄;意,系指心之所发。“知至而后意诚”。朱熹用《中庸》中的“诚”的范畴来说明他的“理”。他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本然也。”(《中庸章句》)“诚者,实理之谓也。”朱熹认为,“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以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他认为诚意就是不自欺欺人,就是独善其身,就是表里如一。诚意,“以其体”来说,“有仁义礼智之实”。“以其用”来说,“有恻隐、羞恶、恭敬、诚意、是非之实。”这样,朱熹用“诚意”将“仁义,礼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等都概括为“理”的内容。他强调先有对时代社会伦理的深刻认识,才能在个体内心树立“修己”的诚意。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朱熹写道:“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诚则天下明矣,明则可以至于诚矣。”他强调了“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朱熹把政治与道德联系起来。“人君之学与不学,所学之正与不正,在乎方寸之间……盖格物而致知者,尧舜所谓精一也。正心诚意者,尧舜所谓执中也。”可见,正心诚意仍是朱熹守漳的中庸政治理论基础。 关于“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云:“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仁、礼、义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大丈夫的理想人格。这句话的意思是,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处——“仁”里,站在天下最正当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义”上。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行得正,站得直,为着一个理想的目标去奋斗。而这一切的根本在于“诚意”。 反“苞苴”,是朱熹治理漳州府官场不正之风,制止民间社会交往不良习俗的重要举措。何谓“苞苴”?“苞苴”,初指用苇和茅编织成的包裹鱼肉等食物的用具,后引申为贿赂之意。南宋时期这种官吏贿赂馈赠现象十分普遍。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记载了南宋官场的这种丑陋行贿受贿现象。对此,朱熹十分气愤和担忧。他写道:“某见人将官钱胡使,为之痛心!两为守,皆承弊政之后,其所用官钱,并无分明。凡所送遣,并无定例,但随意所向为厚薄……某遂云:如此不得。朝廷有个公库在这里,若过往官员,当随其高下多少与之,乃是公道,岂可为自家私恩!于是立为定例,看什么官员过此,便用什么例送与之,却得公薄。” 在《朱子语类》中,朱熹写道:“以一时之弊,变万世之良法,只是因某人私意申请。法侭有好处。今非独下之人不畏法,把法做文具事,上自朝廷,也只把做文具行了,皆不期於必行。前夜说上下视事。如不许州郡监司馈送,几番行下,而州郡监司亦复如前,但变换名目,多是做忌日,去寺中焚香,于是皆有折送,其数不薄。间有甚无廉耻者,本无忌日,乃设为忌日焚香以图馈赠者。朝廷诏令,事事都如此无纲纪,人人玩弛,可虑!可虑!”于是,朱熹知漳“忽行下文”,反对“苞苴”,制止官场行贿馈赠现象,惩罚受贿行贿者。 对于官员胥吏“甚无廉耻”的“图馈送”行为,朱熹坚守以“正心理政”,采取了许多抑制、惩罚的办法。首先严法纪,重申“有司只得守法”。再者,重教养,创办学堂,“以一邦之人共趋士君子之域,以体明朝廷教养作成之意。”次之,知廉耻。在官吏士人中强调道德修养。他严肃地指出:“士人先要识个廉退之节,礼义廉耻,是谓四维。若寡廉鲜耻,虽能文要何用?”再次之,把关节。他针对行政事务“一付之吏手,一味之邀索,百端阻节”的“胡乱行移”,采取严厉的督查,把紧行政事务的每个办理环节,并且下令下属官吏清清白白“交割职事”,对其有作弊索礼行为者,追究到底,严惩不贷,督导官吏理政理得正。 做好“正心底工夫”,理政不偏不倚。这是朱熹守漳理政的原则。 (陈镜清,闽南日报社高级记者(已退休),现为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厦门筼筜书院特聘教授,厦门市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