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打造高颜值生态 ——三论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闽南日报评论员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要致力实现“生态高颜值”,这为新发展阶段漳州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良好的生态“本底”是漳州的一张亮丽名片。坐落于福建省最大的冲积平原之上,漳州有绿波缱绻的九龙江环腰而过,有蓊蔚花木覆盖下的满城竞艳,有青山秀水间保存完好的红砖古厝,有令无数外地游客钦羡的花果盛宴。从资源禀赋上来看,集“花城、水城、绿城、历史文化名城”于一身的漳州可谓“天生丽质”,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近年来,漳州围绕“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城市发展定位,持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变黑臭内河水为一泓清波,改脏乱不堪的危房旧巷为整洁明亮的“打卡地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精雕细琢下的漳州,城乡绿化、美化、花化快速推进,美丽生态空间格局愈加完善,城市美誉度日趋提升。特别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后的五年中,漳州首次提出将中心城区5290亩的生态空间以人大立法的形式保护下来,为子孙后代留下永久生态福利。可以说,生态优势之于漳州,与生产、生活、生意密切相关,随城市勃发而生生不息。 守护好生态“家底”也是漳州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以生态美著称的漳州如今面临新的时代考题:在环境资源约束趋紧的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背景下,如何点“绿”成金、实现城市错位升级,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此时,生态之于漳州,不仅是美誉,更是责任与担当。 打造高颜值生态,要致力推动城市提质升级。近年来,漳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城市治理布局中,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到构建绿色发展布局,从倡导绿色GDP考核到签订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从铁腕执法震慑到市场力量推动,持续推进生态建设与城建、产业、民生、文旅等相结合,漳州在绿色发展之路上不懈探索。如今,生态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要一手握生态名片,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定力;一手抓借“绿”转型,持续延展“生态+”效益,实现“高颜值”与“高质量”双向奔赴、生态与经济互动双赢,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丰收”。 打造高颜值生态,要致力提升生态红利的“可感度”。漳州市的生态建设,立足于四季美如画的绿色家底,起步于生产、生活与自然禀赋的和谐共生,最终的落脚点则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中的生态产品供给。老百姓过去是盼温饱、求生存,现在则是盼环保、求生态,这就要求我们围绕群众所急所需所盼,强化污染防治攻坚、加强生态修复建设,不断开辟绿色惠民新路径,持续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工程,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活更美,不断提升百姓生活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打造高颜值生态,要致力调低经济发展的“含碳量”。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持续加强生态市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低碳,就意味着大幅提升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进经济体系、产业体系、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我们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市建设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加强能耗“双控”、完善碳排放权等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率先开展碳汇交易试点、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等多措并举,真正实现行业节能减排、产业高效清洁,为加快建设低碳城市和低碳社区、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提供新路径。 打造高颜值生态,要致力强化生态建设的共治共管。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关键在促进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头顶一片天、共饮一江水,谁都不是“局外人”。让生态“颜值”越来越高,是从“好”到“更好”的过程,百尺竿头迈出的每一小步,都比以往要更难,这就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保持定力、再接再厉,需要每个市民热情参与、共同发力。全市干部群众要自觉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切实担负起保护好生态环境的责任,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作为衡量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指标,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共识,营造共建生态文明的风尚,让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子孙后代赢得永续发展的“高颜值”未来。 责任编辑:王斯锥 方一凡 吴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