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主站  >  漳州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新闻22  >  聚焦2022漳州两会  >  博观两会

新起点 让我们一起向未来——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    2022-01-06 08:47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一审:林依妮  二审:郭宁  三审:周惠真
字体:【

  1月5日,市长王进足作政府工作报告,回顾总结漳州过去五年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提出未来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和2022年主要预期目标。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委和省政府以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漳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抓紧抓实“五促一保一防一控”重点工作,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今年,我市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深入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实施“七比一看”竞赛,紧盯目标快发展,大抓招商增后劲,攻坚项目促超越,全力推动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6%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左右;出口总额增长8%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完成35亿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市辖区)控制在10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2021年,漳州交出闪亮成绩单

  竞赛比实绩,经济运行加速回升

  深入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实施“六比一看”竞赛,实行“每月一调度一通报、每季一推进一点评、年终一总评一约谈”工作机制,全力推动经济运行回归合理区间。

  帮扶挂实钩,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开展“千名干部挂千企”帮扶活动,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为企业提供“妈妈式”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1475个,兑现各类惠企政策资金3.9亿元,新增减税降费14.3亿元。

  改革促实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比改革亮点促营商环境全面提升活动”,扎实推进340项具有漳州特色的重点任务,城市综合信用排名提升至全国第28名。全面推行“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章审批、超时默认、默认追责”审批服务制度,创新推行“房地分离”“安商一体化”“拿地即开工”等举措,实现了“交房即交证”。

  防控出实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聚合全市之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着力打赢台商投资区疫情防控战役。创新“家家访”、网格化联防联保等模式,迅速阻断病毒传播。“漳州110”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为民办实事,生活品质稳步提升

  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2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

  实施城乡建设品质提升行动,开工建设11个棚改项目,推进79个老旧小区改造,新改扩建城市道路121公里、公园绿地1550亩、绿道131公里,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3717个。实施援企稳岗行动,城镇新增就业5.15万人。教育“双减”等改革深入推进,新增幼儿园学位6800个,中小学学位12000个。

  学史做实功,自身建设有效加强

  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切实把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工作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过去5年成绩回顾

  2021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本届政府工作顺利收官。过去的五年,市政府坚持党的领导,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持续完善政府治理体系,着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市政府职责边界进一步明确,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

  科技引领 创新发展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研发投入强度比2016年提高0.26个百分点。GDP接连突破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大关,古雷石化基地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化工园区30强。

  区域统筹 协调发展

  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和厦漳泉大都市圈建设,成功推动龙海、长泰撤县(市)设区,市辖区面积从389平方公里扩大到2417平方公里,形成“一城四区”、拥江达海的新格局。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碧海“四大工程”,入选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改革开放 开放发展

  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成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新增台资企业380家,实际利用台资114亿元,居全国设区市前列。

  人民至上 共享发展

  提前一年半实现6615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8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摘帽。蝉联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七连冠”。

2022年,重点做好这些工作

  1 聚力创新驱动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提升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落实“揭榜挂帅”等机制。力争新增加2家以上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50家。推进“万才聚漳”行动计划,进一步打响“人才漳州月”、选优生等人才工作品牌。

  做大做强工业。坚持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启动“千百亿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实施龙头企业培优扶强、中小企业专业化提升两项工程,新增新上规模工业企业220家以上。开展企业“亩产效益”评价,实行差别化要素保障机制,加快低效用地和僵尸企业处置,鼓励建设多层厂房,提高亩产效益、土地利用率和工业容积率。力争古雷炼化一体化二期项目列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大力推动中心城区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重点打造高新区站前总部经济产业园。完善便捷停车、便利消费等软硬件配套,力争每个县(区)培育一个重点商圈或特色街区。

  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开展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推进139个重点项目建设。抢抓海上风电发展机遇,打造海上风电产业园。推进34个渔港项目建设,加快海上养殖转型升级,打造全国最大的贝类繁育中心。支持东山县、诏安县创建省级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县。

  重视培育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实施数字经济领跑行动。加速5G布局应用,新建5G基站3000个以上,实现核心商圈、重点产业园区、重要交通枢纽等区域基本覆盖,力争数字经济规模超2500亿元。

  扶持建筑业发展壮大。完成建筑业产值880亿元以上。加快打造建筑业总部产业园,力促一批产值高、资质全的建筑业优质企业总部入驻,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2 借力两个市场 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大力挖掘消费潜力。开展城乡消费提升行动。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支持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经营,推动生鲜电商、门店到家加快发展,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引导高品质和刚性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600万平方米以上。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开展“比项目攻坚”竞赛。确保重点项目投资增长14%以上。深化“大招商、招大商”活动,全面发动“漳商回归”,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优质产业转移。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基建”。实施九龙江调水工程,优化重大项目用地、用林、用海、用水、融资、能耗等要素保障。

  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主动融入“海丝”核心区建设,积极争取设立中国(福建·漳州)—菲律宾“两国双园”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探索具有漳州特色的三地共建“一带一路”新模式。加快建设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推进跨境电商业务模式全覆盖。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大对保税物流、国际快件、国际邮件等新业态的扶持力度,引进和培育优质外贸供应链公司。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入开展“千名干部挂千企”活动,全面落实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统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扎实推进证照办理等改革。开展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落实137项“跨省通办”事项。加强基层服务窗口建设,推动乡村群众办事“一窗受理、无差别审批”改革。

  3 发力片区开发 带动滨海城市建设起好步

  精心做好城市规划设计。按照“一核两翼”空间发展格局和功能定位,完成漳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报批。鼓励采用公开征集等形式开展城市设计编制,形成节奏鲜明、高低起伏、富有韵律的城市美丽天际线。着力提升文脉保护水平,突出闽南文化特征。

  精致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进818个城市建设品质提升项目,新建改造供水、雨水、污水、燃气四类管网420公里以上,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000个。加大市花市树种植量,种植更多市民喜爱的乡土品种。实施城市公园建设行动和沿江滨海景观提质工程,新增城市绿地1500亩、绿道100公里以上。开展新一轮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提升老旧小区200个。

  精细优化城市管理。整合资源打造“城市大脑”,治理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全面启动县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省、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推动主城区水系联排联调和智慧水务系统建设,全面消灭市区黑臭水体。

  大抓城市片区开发。全面推进中心城区15个重点片区开发,力促中心城区七区联动、沿江向海、能级提升。探索建设“未来社区”,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打造宜业宜居而又有韧性的城市样板。

  激活县域发展活力。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以城带乡、促村,引导农村人口向县城、向中心城镇集聚。协同优化产业链布局,打造产业集群。打造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十佳”“十优”县(区)。

  4 奋力探索新路 争创漳台融合示范区

  深化漳台产业融合发展。实施经济领域融合“五大提升计划”,设立闽台产业发展基金,争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古雷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力争新办台资企业项目60个以上。谋划一批便利两岸往来的港口、码头、航道项目。

  强化祖地根脉情感认同。实施“四个交流工程”,建设两岸基层融合发展先行区。打造“漳台特色乡镇村里对接”示范点。举办海峡两岸(漳州)首届美食文化节,增强文化认同。吸引更多台湾青年融入漳州、扎根漳州。

  优化台胞台企权益保障。推动各县(区)设立台胞台商服务中心或涉台服务专窗。推进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探索创新涉台法律服务一体化管理机制,为在漳台胞及在台乡亲提供“一站式”云端司法服务。

  5 致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坚持开发式帮扶与保障性措施相结合,加强产业和就业扶持,强化低保、医疗、养老保险等综合保障。进一步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老区苏区和少数民族乡村发展。

  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高标准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建设样板区和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新创建省级示范村12个、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36个。推进新型经营主体法人化“1133”培育工程,打造若干产值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创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农田9万亩,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确保粮食总产量41.3万吨以上。加强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确保完成257个村庄规划编制任务。打造36条乡村振兴“串点连线成片”线路,建设“望山见水有乡愁”的美丽乡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14公里,完成三分之一以上存量裸房整治,创建一批“无裸房示范镇(村)”。打造一批农村新型住宅小区示范样板。

  6 着力绿色发展 推动生态环境高颜值

  科学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推动重点产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逐步推进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行区域联防联控,确保全市空气质量达标晋位;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严格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确保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达96%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省下达目标;全面推行湾(滩)长制,加快组建海上环卫队伍,落实常态化巡海巡滩制度。

  推进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完成造林绿化9万亩。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退果还林和松林改造提升工程。启动江河湖库连通工程。编制发布湿地名录。开展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7 倾力改善民生 顺应美好生活新期盼

  扎实扩就业、增收入。开展“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实施“十个一批”扩岗行动,城镇新增就业3.8万人以上。实施居民增收行动,突出调高、扩中、提低“三轮驱动”,增加城乡居民各类财产性收入。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办好办实民生事业。实施3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推进26个项目建设,推动14个中学教育集团内涵提升,新建11所公办幼儿园。支持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等院校“创本”。推进月港历史风貌区古镇遗址系列保护提升工程建设,推动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实施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办好100场(次)以上全民健身活动。

  完善健康服务体系。健全平战结合的疫情防控指挥体系,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力争常规3天、紧急1天完成全员核酸检测。推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大力开展“名医入漳计划”,建设片仔癀中医院名医馆及康养综合体。深入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计划,新增一批0-3岁婴幼儿托位。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深化全息作战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加强不良贷款处置。

  全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支持工青妇和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未来五年,开启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新征程

  主要目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 R&D投入年均增长18%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不低于60%;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7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规模提高到236万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97.5%、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不低于93.9%、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不低于92.8%。

  坚持发展高质量,打造科创引领的产业强市。推进“万才聚漳”行动计划,实施“千百亿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培育形成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5个五百亿以上产业集群。

  坚持城市高能级,打造城乡一体的滨海都市。以厦门湾、东山湾为核心,优化港区集疏运体系,做强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海洋新兴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打造“海上漳州”。加快城市中心东移、南北延伸、面海拓展,支持龙海、长泰新区建设,构筑“一核两翼”空间发展格局。

  坚持生态高颜值,打造山青水绿的生态名市。深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坚持开放高水平,打造两岸融合的先锋城市。高质量参与“海丝”核心区建设,探索建设中国(福建·漳州)—菲律宾“两国双园”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坚持生活高品质,打造康乐温馨的宜居城市。实施居民增收行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养老服务等体系。

  坚持治理高效能,打造平安和谐的安全城市。持续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自然灾害防御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大力弘扬新时代“漳州110”服务精神,深化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

  开启新征程、担当新使命,我们必须坚持“打铁自身硬”,持续推进“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建设。

持续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开启新征程、担当新使命,我们必须坚持“打铁自身硬”,持续推进“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建设。

  淬炼绝对忠诚的硬脊梁

  锤炼实干担当的铁肩膀

  锻炼依法行政的真本事

  修炼清正廉洁的“金钟罩”

责任编辑:林堃 张江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