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一环。2021年,我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放管服”改革部署,以“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打造便利漳州”为目标,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创新推出一系列举措。 ![]() 蓝天经济开发区“爱企管家智慧平台”提供“妈妈式”服务(资料图片)
![]() 在华安行政服务中心惠企政策兑现专窗,工作人员向企业经办人宣传最新惠企政策。唐小玲 摄 抓服务 促落实 市场主体更满意 便利服务让业主倍感关切。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责任单位分工明确,坚持像抓经济运行一样抓营商环境,推动着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各项改革措施在各级各地同标准落地见效。将“网格化”理念引入外贸服务;构建“人工+机器人”24小时就业服务;试点开展“一业一证”改革、推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改革;不动产登记真正落实“一窗受理”并实现“交房即交证”;办税等业务时限进一步压缩……一项项简化服务落地推广,无处不令人感受到“妈妈式”服务的贴心关切。 创新举措让企业快人一步。在全国首创银行“秒预开户”;在全省率先推行企业开办“1天+0成本”改革基础上,进一步将水、电、气纳入“一件事”套餐;招投标全面推行“不见面”开标,电子保函实现“全覆盖”;在全省首推不动产登记异地线下“全市通办”;率先在全国出台《漳州市特殊类别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对“城市双修”“城市更新”等特殊类别工程审批进行创新改革;在“福建省金融服务云平台”率先上线“对台金融服务区-漳州专区”……一个个首创做法被复制推广,让办事体验日益高效简捷。 抓改革 促提升 政务服务更智能 “放管服”改革快马加鞭。政务服务事项“五级十五同”标准化建设不断推进,全市进驻省网上办事大厅事项数41506项,实行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在全省率先完成市直部门权责清单梳理调整工作。出台《政务服务“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章审批、超时默认、默认追责”》,平和县、南靖县、古雷开发区、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统一划转审批事项,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在漳州高新区实行“集中审批、审管分离”等9项创新…… 数字漳州建设方兴未艾。大数据在各行业领域深度融合,在全市推广“e政务”便民服务模式;在漳浦县构建“人工+机器人”24小时就业服务,开展厦漳泉地区18个审批服务事项“异地代收”试点,推行与潮州、汕头66个政务服务高频事项“跨省通办”…… 政务改革力度后劲蓬勃。全市推行“窗口无否决权”服务,建立审批事项否决逐级快速上报新机制,龙海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社会投资的小型低风险项目实行“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审批;政府采购在全省率先公开预算,对项目竣工阶段涉及自然资源、住建(人防、消防)测绘实行“一次委托、联合测绘、成果共享”。 抓目标 促任务 问题整改更精准 16名特约监督员针对纳税缴费办事流程优化、办理时间压减,“无纸化”线上办事推进等内容提出对我市税收营商环境工作的意见建议;各级行政服务中心窗口负责人化身“啄木鸟”体验官,每月不少于2次到窗口进行“体验式”“暗访式”检查,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市、县两级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开展政务服务体验活动,聚焦问题导向,采用陪同办理、跟踪问效、双线操作等形式,对本部门涉及的政务服务事项开展体验,着力寻查政务服务优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同时,对体验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逐项分析研究,剖析问题成因,查找深层次根源,有针对性研究制定整改对策,并跟踪整改实效。 同时,全市以监督检查、第三方评估及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公众意见等方式,梳理出营商环境现存问题清单,融入改革清单逐一跟踪落实。 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群众和企业。坚持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围绕当前堵点痛点难点不断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我市营商环境优化趋势不断向好。政务服务不断靠前,让本地及外地投资企业在享受最好招商政策的同时,也体验到最优营商环境。 ![]() 在平和县行政服务中心大厅的“零否决”受理窗口,工作人员帮助企业负责人解决问题。林泽霖 摄 2021 “数”说营商环境 92.89% 群众和企业办事“全流程网办”事项占比92.89% 98.59% 群众和企业办事“一趟不用跑”事项占比98.59% 83.81% 群众和企业办事“即办件”事项占比83.81%
服务企业做“加法” 千名干部挂千企 市县千名干部挂钩1263家重点企业,建立问题快速解决机制、问题收集机制、问题协调解决机制、解决结果反馈机制,按照“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要求,进行精准帮扶,为企业提供“妈妈式”服务。 每月接访企业家 每月一次的 “企业家接访日”为企业畅通反馈意见渠道,接访日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困难和问题为重点。议定事项形成“两单一表”一跟到底。以全省首创的政企对接模式,竭尽所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助企业做大做强。 线上服务成闭环 市工信局集中发布惠企政策,邀请部门负责解读,明确事项办结时间。运用“互联网+”,通过平台流转,形成“前端发现诉求—网上分流移交—部门联动处置—全程跟踪督办—办理回访问效”完整的回路和闭环。 精准帮扶“网格化” 2021年,市商务局组成工作专班,将50家重点企业按照产业类别分成若干模块,分片包干,指定专人“承包式”对接服务,落实一企一策保订单帮扶措施,加强调研跟踪,推动外贸企业稳生产、保市场,专人对接让服务更“贴心”“暖心”“用心”。 项目审批做“减法” 简化办理手续 市工改办公开《漳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前置事项和特殊环节清单》,明确各审批事项前置事项和特殊环节的办理时限、条件要求等内容,让申办人提前知晓并做好准备,提高后续审批效率。 市住建局出台《漳州市进一步优化提升“办理建筑许可”指标十一条措施》,针对社会投资小型仓储项目,施工图审查不再作为办理施工许可的前置条件,不再强制要求工程监理,进一步优化联合验收程序。 缩短审批时间 推行清单制和告知承诺制审批,优化审批环节;推行容缺受理、提前审查、并联审批,将社会投资小型仓储项目审批时间减至15个工作日。 减免办理费用 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符合要求的小型项目提供免费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推行工程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 精简中介服务 市工改办出台《建设投资项目审批中介网上服务大厅实施意见》规范中介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共入驻4626家中介,发布115项中介服务事项,共成交99宗业务。 实现成果共享 全市“多测合一”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实现中介入驻、事项委托、合同签订、合同备案、成果提交、成果共享、服务评价等线上“一站式”办理。截至目前,市本级共有10个项目实施“多测合一”,各县(区)、开发区共有33个项目通过平台办理,其中8个项目完成测绘成果。 效率提升做“乘法” 推行“拿地即开工” 告别审批“马拉松” 去年,我市出台《漳州市社会投资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工作方案》,针对我市新建社会投资工业项目推行“拿地即开工”模式,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限,预计可促项目提前开工时间达6个月以上。此次改革充分利用土地挂牌或拍卖出让公告和成交时间的空档期,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前提前完成工程设计方案和各类评估评价报告编制审查、施工图设计和审查以及模拟审批等相关工作,确保正式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当天即可取得开工前全套审批手续。 流程优化做“除法” 项目办证各环节除冗 深化“证照分离”“一业一证”改革,推广“证照联办”机制,进一步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速提效,实施承诺预审制、“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带方案出让”“标准地+承诺制”等改革创新举措。 企业全生命周期无忧服务 常态化企业开办全流程“半天办结”,实行 “即报即办”。不动产登记推进网上受理审核、“全市通办”,推广电子不动产登记证明证书。水电气办理全面实现线上办,清理供水环节不合理收费。纳税服务范围拓宽,基本实现所有办税缴费事项网上办。提升通关效率,推行进出口“提前申报”、优化“两步申报”、完善“两段准入”等改革,跨境贸易更便捷。专设集约化协作窗口,实现司法协助、企业破产等事项一窗受理,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 本版文字由闽南日报记者 李伟 采写 责任编辑:方一凡 徐镜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