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们来啦,快坐快坐不要客气……”在2021年11月一个气温骤降的早晨,记者一行来到龙海区海澄镇豆巷村拜访百岁老人吴森。一进门,老人便伸着手招呼我们坐下,暖洋洋的笑容一下驱散了我们身上的寒意。 ![]() 出生于1921年的吴森,是党的“同龄人”。百年人生在老人弯曲的脊背上留下了印记,佝偻的身躯向人们昭示着经历的岁月,却挡不住脸上盈盈的笑意。 “我十一二岁就跟着父亲卖菜,那时候路走得太多,腿脚都落下了毛病。”由于家境清贫,吴森很小便跟着父母外出做生意。为了省一些路费,吴森和父亲从不舍得坐船,总是挑着蔬菜从石码走路回海澄卖。跟着父亲卖菜的日子里,吴森数不清在泥泞的路上摔倒过几回,只记得每次还是要咬着牙坚持,腿脚也是从那时落下病根。 成家后,吴森不再跟着父亲出远门,留在家里和丈夫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养活五个孩子。虽然免于奔波,但日子依旧过得十分窘迫,吴森和丈夫每日早出晚归在田间劳作,有时甚至顾不上孩子。“好多次干完农活回到家,发现学校的老师已经帮忙把孩子送回来,还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等着我们回来;知道家里条件不好,学校又帮我们减免了学费……”回想起当年的日子,老人百感交集,红了眼眶:“没有政府和学校的帮助,我的孩子都读不上书,政府对我们好啊!” 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孩子们顺利地完成学业,开始赚钱养家。吴森家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但她还是闲不住,年纪大了下不了田,就在村里的国家储备粮站做起了粮食装袋的工作。那时,装一袋粮食挣两分钱,吴森一天能挣一块二。现在虽然年岁已高,吴森每天还是会洗洗衣服,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尽管动作不利索,但活儿依然做得仔细。 ![]() ![]() 勤劳踏实的吴森,在行孝上也是尽心尽力。当时,上有老下有小的她,除了在外为家奔波生计,回到家后还要照顾双亲和孩子。在儿子陈志明的眼中,母亲一生操劳纯朴,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我奶奶的腿脚不好,行动不便,所有的衣食住行都靠母亲照料,她用行动给我们后辈树立了勤劳本分和尽孝的榜样。” 吴森十几年如一日对母亲的照顾,在孩子们心中埋下“孝”的种子。如今,她双鬓斑白、步履蹒跚,孩子们有样学样,学着她对待长辈的样子,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我这些孩子都对我很好,隔三岔五就来看我,带我四处走走逛逛,给我买衣服和一些我爱吃的东西。喏,我身上穿的这件就是上个月过生日的时候,三女儿给我买的新衣服……”说起孩子们,老人很宽慰,“多亏了他们的照料,我才能这么长寿。” 步入期颐,子孙绕膝。“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我的孩子们再也不用为温饱发愁,说来说去,都要感谢党和政府啊!”吴森告诉记者,她现在最大的期愿就是看着孙子、曾孙健康成长,五世同堂的大家庭能幸福快乐,“有这样的党和政府,我相信他们的生活会越过越好!” 记者:叶祺敏/文 林颖 庄嘉桢 沈可/视频 通讯员:江惜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