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老谷”的逆境担当
——“寻访谷文昌足迹”主题采访活动系列报道之二
历经40余年,隆陂水库仍在造福宁化百姓,在防洪、抗旱、发电、提供群众饮水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本报记者 沈昊鹏 摄
☉陈惠贞 刘婧
“老谷”“老谷”,12月11日记者在三明市宁化县采访,提到谷文昌时,熟悉他的人们都深情地称他“老谷”。1969年冬,54岁的谷文昌经历了一场人生挫折,被下放到宁化县禾口公社(现称石壁镇),从省林业厅副厅长,变为一名普通社员。其夫人史英萍也随之下放成为红旗大队(现称红旗村)一名仓管员。
“宁化、宁化,风展红旗如画。”毛泽东同志于1930年率部途经宁化时,写下了慷慨激昂的《如梦令·元旦》。宁化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央苏区县,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革命精神代代传。
顺境不骄,逆境不馁。在宁化的两年多时光里,谷文昌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斗志,想群众之所想,解发展之所难,参与并引领了当地的生产与建设。他带领大家发展生产,赢得“谷满仓”的美誉;指挥修建隆陂水库,结束了禾口公社缺水缺电的时代。他在逆境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鲜明地回答一个共产党人“入党为什么,当了干部做什么,身后留点什么”的历史课题。
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
善于摸实情、办实事、求实效,这是谷文昌的看家本领。在漳州东山县工作是这样,在三明宁化县也是如此。
宁化县禾口公社位于闽西北偏远山区。一到红旗大队,谷文昌就发现,秋收刚过,社员本应有粮,不少人却抱怨吃不饱;每天清晨,有的人就溜到其他大队,打着打工的旗号混饭吃;孩子们面黄肌瘦,身穿打补丁的破衣服,脚着露脚趾的破布鞋。
当时禾口公社只有2.8万余亩耕地,其中,红旗大队有500多亩,粮食亩产不过150公斤。
如何解决当地农民吃不饱的问题?谷文昌坐不住了,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把脉问诊、“解剖麻雀”,分析得出粮食产量低的原因:田水串灌,浪费水,流失肥力,还容易引起病虫害传播;高秆疏植,影响产量;长期施化肥导致土壤酸化和板结。谷文昌还发现,不少社员存在“出工一窝蜂,干活磨洋工”的问题。
找准问题症结,靶向发力破解。谷文昌提出走科学种田道路——田水由串灌改轮灌,改良品种,高秆疏植改矮秆合理密植,多施农家肥改良土地,增加土壤肥力。“‘药方’开完,我们都佩服不已,他简直就是‘水稻专家’。”说起当时的情景,原红旗大队生产队长王盛庭兴奋起来,这位队长曾经是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谷文昌立马着手帮助村里组织了积肥专业队,积攒农家肥、沤制绿肥。他还利用到县城出差的机会,联系县直机关一些单位和宁化县畜牧场,作为红旗大队的积肥点。“每天天刚放亮,‘老谷’和史英萍大姐就一手拎粪箕,一手持粪铲,在街头巷尾、屋角路口捡拾猪粪、牛粪、狗粪。”原红旗大队宣传队队员伍开林回忆道,“勤劳、实干、智慧,‘老谷’很快就和群众打成一片搞生产。”
面对有的社员消极怠工,谷文昌立场鲜明:“不能干孬干好一个样”。他把东山植树造林绿化中实行的“包干管理、超额奖励”经验传授给大队干部,并与群众商量实行“包工分”制,把效率、质量、报酬统一起来。
“当时,‘包工分’制在宁化属于首创,存在一定的风险,但‘老谷’有魄力有担当,指导大队干部把这个制度执行下去。”王盛庭表示,这大大激发了大家的干劲,劳动效率、劳动质量大幅度提高。
这一年,红旗大队摘掉了落后帽子,亩产稻谷达千斤,结束了半饥半饱的历史,成为名副其实的“红旗大队”。看着满囤满仓的稻谷,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见面就说,“谷文昌——谷满仓!”
争做艰苦奋斗“急先锋”
冬日的隆陂水库,一池清澈明净的碧水,浮动着天光云影,倒映着峰峦叠翠。时隔40多年,这座水库依然在为宁化百姓奉献清流。
在水库边的谷文昌纪念园文化长廊上,那张谷文昌和民工一起扛石头时,弯腰曲背吃力撑杠子的照片格外醒目。这照片、这水库见证了一位共产党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创造出巧夺天工的惠民工程。
谷文昌自己也没有想到,石匠出身、在东山有建设红旗水库经验的他,在宁化又和石头、水库打上了交道。1970年,谷文昌被“点将”到隆陂水库任总指挥。
饮水思源。在红旗村荣誉室,看着两面直白、朴实的锦旗——1987年禾口乡政府颁给红旗村“支持水库工作 重视水电管理”、1988年隆陂水库管理处颁给红旗村“收缴水费先进单位”,红旗村副书记吴正芳滔滔不绝地说起“老谷”和水库的故事。
禾口公社常年缺水缺电缺粮,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1965年,宁化县委县政府就决定修建隆陂水库。由于种种原因,水库建设搁置了。1970年,国家批准开工建设隆陂水库,于是既有修建水库经验又有领导能力的谷文昌就派上了用场。
上任不久,谷文昌发现民工居住分散,出工收工来回很浪费时间,便搭建工棚,让民工集中住到一起。为了做表率,谷文昌也将指挥部从祠堂搬到工棚。指挥部的人提出,为了工作方便,总指挥最好住单间。但谷文昌拒绝了,“民工吃什么,我也吃什么;民工住什么,我就住什么,不搞特殊。”
从此,竹片当床板,稻草当褥子,谷文昌和民工一起住在工地、吃在工地、干在工地。每天清晨5点左右,他从工棚走到大坝,从大坝走到涵洞口,从涵洞口走到料场,方圆十几里的工地上,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有他的身影。
“打石、挖土、挑土、推车……谷文昌同志参加了工地上几乎所有工种的劳动。”原隆陂水库指挥部施工技术员张瑞栋表示,炮眼怎么凿,石料怎么打,凿子怎么拿,锤子怎么打……当过石匠的谷文昌,手把手把技术教给新手,让大家刮目相看。
1971年3月,雨季即将到来,正是水库大坝合龙的关键时刻。大坝合龙高度定在海拔高程408米,当填至402.5米高程时,下起了滂沱大雨,围堰漏水,8台抽水机坏了6台,大坝面临冲垮的危险。
临危不惧、攻坚克难,有丰富领导经验的“老谷”,在关键时刻,成了当地干部群众“主心骨”。“在千钧一发之际,谷文昌拿起喇叭筒,拄着木棍来到工地上,亲自在现场指挥,这给我们极大的鼓舞。”张瑞栋回忆道,那时,谷文昌手紧握喇叭,用嘶哑的声音,发出有力的号召:“现在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水库能不能建成,全靠大家今晚的努力了。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要咬紧牙关,坚持、坚持、再坚持!”全体民工冒着严寒,流着汗水,向拢口填土。
与此同时,谷文昌还请求县委支援。天亮时分,时任宁化县委书记刘桂江带着100多名干部和抢险物资来援。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战,大坝终于顺利合龙。
为进一步丰富民工的文化生活,在推进水库工程建设的同时,谷文昌积极组织开展文娱活动,不定期在工地上放映《上甘岭》《地道战》《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电影。“有时白天干活,晚上打篮球。宣传队还会排练《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剧目。”伍开林说。采访接近尾声时,这位古稀老人从阁楼上找出当年宣传队使用过的二胡、手风琴、唢呐等乐器,在家门口演奏起了《白毛女》选段。这些充满年代感的老乐器飘出的旋律,让我们仿佛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热火朝天的工地。
勇当求真务实“石敢当”
“在隆陂水库的建设过程中,遇到不少技术难关,谷文昌同志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求真务实,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在水库旁的谷文昌纪念园,讲解员谢小丽动情地讲述着谷文昌的先进事迹。
在水库的粘土斜墙土石混合坝上,那些被风雨冲刷的石头大小相仿、错落有致,历经四十多年,未见脱落,似乎在讲述当年建设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匠心故事。
“‘老谷’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对坝上的土质砌石问题把关非常严格。”张瑞栋道出了大坝坚不可摧的原因,他每天都亲临现场、亲自检查,绝不让含有草皮、树根、腐殖土等杂质的不合格粘土用于筑坝。
随着隆陂水库工程进展不断推进,1970年2月,宁化县委、县革委下达命令:1970年10月1日上坝填土!但当时大坝涵管清基工作尚未完成,不顾质量强行填土将造成极大隐患。
进退两难之际,谷文昌马上开会,召集技术人员进行商讨,在再三征求技术人员意见后,以指挥部的集体意见向县领导反复解释说明:工程质量远比完成时间重要,进度要服从质量,水库不能提前完工。最终,谷文昌说服了领导,把上坝填土的期限延长了三个月。
“碰到技术问题,他总是再三与技术人员商量,然后才做决定,从不乱拍板、瞎指挥。他充分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在那个年代,谷文昌的执着担当与实事求是,让无数像张瑞栋这样被下放的技术人员很暖心,感激他的知遇之恩。人心、斗志,就这么紧紧地凝聚起来。
1971年农历大年初一,工地上下雪了。工程技术人员提出,大坝积雪必须马上清除,否则积雪融化渗进土里,将严重影响工程质量。披上大衣,戴上手套,谷文昌带领民工拿上铁锹铲雪。天寒地冻,大家劝说他不要参加。谷文昌说:“任务艰巨的时候,总指挥是关键,在不在现场,效果不一样。指挥不在第一线,等于空头指挥。”由于及时清除积雪,保证了填土的含水量不超标,确保了工程质量。
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隆陂水库的建成,为闽西北山区中型水库建设树立起一个典范,谷文昌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经验被推广运用到了整个三明地区。40多年来,水库在防洪、抗旱、发电、供应群众饮水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宁化的700多个日日夜夜,在身处逆境的寒冬季节,谷文昌无私无畏、用心用情,用智慧和勇气书写了一段造福百姓的温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