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新闻2020  >  跟着徐霞客游漳州

这条江,让他念念不忘

您当前的位置 : 专题    2020-04-27 09:17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编辑:韩靓  郑来珍
字体:【

  天性有多舒展,天地就有多广大。这份洒脱在徐宏祖(字霞客)身上,成就了他烟霞之客的美名。

  392年前的春夏之际,43岁的徐霞客“发兴为闽广游”,不经意间翻开了九龙江流域地理纪录的扉页。

  2020年4月24日至25日,记者沿着历史的遗痕,追随徐霞客游漳州的脚步,跋山涉水,在历史的阡陌中寻找这位烟霞之客步履下扬起的微尘。

沿着九龙江,记者一行寻访徐霞客当年旅行的足迹。 陈逸帆 摄

  越绝顶

  首入漳,舍舟逾岭

  农历四月,福建进入丰水期,走水路是最便利的选择。392年前的三月二十日,徐霞客动身,一路行船至青湖,弃船步行至丹枫阁入闽,四月初二自宁洋溪“下华封舟”。

  从地图上看,离了闽江水系,走九龙江航道,借漳平水路入漳,这是避开兴化、泉州海盗的最好线路了。不想刚踏入漳州府界,徐霞客就遇上了航道不通的难题。在前往华封(华安县城)的船上,徐霞客的心情紧张起来,“行数里,山势复合,重滩叠溜”,在重峦叠嶂之间尽是些激流险滩。

九龙江生态美景。陈逸帆 摄

  记者循着徐霞客的脚步,找到了当年他下船上山后驻足过的地方。只见,两侧葱岭如壁,仅余一湾绿水穿行在山谷之间,河道蜿蜒逶迤。不禁想到徐霞客因“此河段不通船”的感叹:但凡水道,通航则是从头通到尾的,就算是中途不通的,像黄河三门集津,也还有汉唐时期能通航的遗迹,“未若华封,自古及今,竟无问津之时”。

华封古道隐没在崇山密林之间。 陈逸帆 摄

  当年,怀里仅藏着一张地图的徐霞客有些拿不定主意,打算沿着河道走险要的路,但苦于首次入漳没有向导,不能成行。既然“舟楫不能过”,“遂舍舟逾岭”。徐霞客是如何从“华封绝顶”下山的?尽管有学者为我们带路,但百年更迭,古道不复,萋萋的草木早已遮蔽了线索。偶遇华安县华封镇半岭亭村村民李火旺荷锄归来,往前路指去,说前方亭下有石碑,这一幕像极了《闽游日记前》中徐霞客向村民问路的画面。碑或立于清代,记载着从古以来,水路到此不通,须弃船陆行至渡口。李火旺说,陆路名华封古道,但当地人更愿意称它为茶烘古道,因古称华封的华安县城是以烘茶、卖茶闻名,说华封是闽南语“茶烘”的谐音,也不为过。陆路畅通后,茶烘古道日渐荒芜,指路碑从山顶被挪到村道附近,成了美丽乡村的景点。

   

    抵渡口

    北溪新圩登船,往西溪

  历史云卷云舒,前路忽明忽灭。最终,在崇山之鞍,趿着草鞋、拄着拐杖的徐霞客以英雄的姿态出现。露宿一夜,沿着华封古道步行,最终徐霞客来到了通航的溪边。

当年,徐霞客从新圩古渡口附近登船,开启舟游北溪、进漳访亲的旅程。 陈逸帆 摄

  “北溪可通航的第一个码头,应在如今新圩古渡口附近,可以确定徐霞客是在这里上的船。”华安县文联原副主席陈进昌说,“或古渡口上行1000米处,或是水上船家招揽即上船,左右不离新圩附近。”新圩渡口始建于唐朝,因北溪航道而繁华,曾是闽西南通往厦漳泉的交通要塞,其热闹程度堪称“小香港”。新圩镇新航社区书记郑文辉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码头有70多艘货船,安溪、龙岩等地以及华安高安、高车的货物在此中转,周边人们出行也在此登船。码头古街商店林立,食肆、旅社、粮店、盐仓等应有尽有。”往来的商贾伙计不仅把新圩古街的石板路磨得锃亮,还把石板踩得移了缝,若是哪天撬开石板到底下掏一掏,说不定能掏出历朝历代人们不小心掉进石板缝隙里的散碎银钱。

  听说记者在追寻新圩古渡的历史,老船工黄吾田带着他手做的小船模前来。他说:“新圩水道最远曾通白水,约84里;到石码约76里,并且在3~4月、6~7月汛期来时,还能‘天光五点出北溪,两点石码看大戏’。”黄吾田的描述与徐霞客记录的“北溪舟行八十里可达西溪”相吻合。

  泛轻舟

  顺流而下,赏北溪美景

  风飘飘以吹衣,舟遥遥以轻扬。新圩渡口对岸是九龙江流域最大的江心岛——鲤鱼滩,原也布满了白色巨石。船篙借着石头的力撑开,从两岸猿啼、鸟鸣啁啾的内山开始,载着徐霞客顺着这一衣带水,慢慢地泊入九龙江北溪的怀抱。

  北溪有三大峡——龙头峡、金山峡、龙潭峡,其中以龙潭峡最负盛名,据闻有“龙潭十八景”。恰好在徐霞客游龙潭峡前十几年,居于峡畔银塘村“崇本堂”的宋代皇族赵氏后裔“云溪公”赵德懋,在龙潭峡一块巨石上刻下了“九龙戏江处”五个大字,提示往来过客细赏此处风光。“龙潭峡风光美,是北溪航道必经之处,我们村的人都认为,徐霞客游北溪时曾目睹过龙潭峡美景。”85岁的赵氏后人赵辛超笃定地说。

龙潭峡风光美,是北溪航道必经之处。在徐霞客游龙潭峡前十几年,居于峡畔 银塘村“崇本堂”的

宋代皇族赵氏后裔“云溪公”赵德懋,在龙潭峡一块巨石上刻下 了“九龙戏江处”。 陈逸帆 摄

  在漳州市水利局副局长陈进光的带领下,记者沿着徐霞客入漳城的航线考察。他说:“北溪航道至浦南附近开始增宽,下游最宽处能达300米以上。北溪在以前是水运要道,而现在是重点保护的水源地。”

  回溯时光与回溯河流,有着同样的穿越之感,尤其是在船穿过桥洞时,风制造出瞬间的轰鸣,仿佛把我们带到392年前的那艘船上。舟顺流而下,瑞竹岩、虎渡桥(江东桥)首次展现在徐霞客眼前。在船上,他把九龙江北溪、西溪和南溪的流向摸了个透。

徐霞客曾经过江东桥 张晗 摄

  多雨丰水的闽南四月天,让徐霞客一日之内就从北溪来到了西溪畔。下船后,徐霞客选择了步行至漳郡,“从西溪去漳州城需要拐个弯逆流而上,手摇乌篷船要航行很久,还不如改走陆路。”黄吾田如是说。

  初四,历经艰辛的徐霞客换了一种优雅的姿势进漳州城,前行二十里,终于从古城北门进入漳州城。依照马车速度测算,徐霞客进漳州古城应在午饭前。此时的漳州古城尚无目前被市民津津乐道的各个石牌坊,不过在徐霞客造访前57年,漳州古城建起了一直被视为古代漳州标志性建筑的威镇阁(俗称八卦楼)。

邺山书院由黄道周主持营建,目前仅存可考的摩崖石刻 十余处。 (资料图片)

  进入漳州城后,徐霞客上衙门打听到担任推官的族叔到南靖代理县令去了,遂从南门出,顾不上歇口气便冒着雨下夜船寻叔去了,逆行一夜终于抵达南靖。

江河万古流,风景今胜昔。 陈逸帆 摄

  涉险滩

  遇“悬涧注溪,危石叠嵌”之景

  有了遗憾,才有了后来。徐霞客从不“打卡式”旅行,身与心必须同步。他的旅行讲究极致,而且偏偏奔着不可知处去,生命也因为装满挑战和艰辛而显得丰盛、立体。

  一封家书,一份思虑,突发的兴致和科学的记录就这样不经意间携起手来,在徐霞客第二次入漳时,缔造了九龙江北溪有史以来最具现场感的文献记载。

  崇祯三年(1630年)七月十七日,时隔首次游漳两年多后,徐霞客再次启行。这次他是奔着看望族叔父而来,也是奔着一探上次望而却步的北溪险滩而来。

半岭亭村还保留着一块碑,碑文记载此 处水道不通应弃船越岭。 张晗 摄

  华封绝顶上,望着“峡中最险处”,徐霞客的脾性果然又上来了:“自念前以雨阻不能达,今奈何交臂失之?”说走就走,徐霞客偏不走华封古道,而是下三里地,发现了一个村庄,即现在的半岭亭村。原以为找到了村庄就接近了溪流,没想到下溪之路越发坎坷。他遇上了流沙,站不住脚,只能踏着藤蔓做台阶;前路布满了荆棘,勾住头发,挂住大腿,好不容易才挣脱;爬上岩石探路,一不小心摔进了荒草丛;找到了一条下坡的小路,却只能匍匐前进,甚是狼狈……不过,在溪流南岸,他发现了一块有一百间屋子那么大的石头。陈进昌是徐霞客的追随者,他说:“华安罕有地震,地理环境并无太大变化。多年前我曾探索过徐霞客的足迹,当地百姓曾告诉我,这块‘百屋巨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是存在的,后因为修筑鹰厦铁路而被炸毁。”

徐霞客曾坐在北溪 石滩上,感叹北溪地势险峻、 石滩险要、乱石嶙峋。其在 《闽游日记后》中用627字
篇幅记录了探索此地的过 程。这是漳州历史上最早记 载九龙江北溪地理地貌的 文献资料。 饶超毅 摄

  当时,徐霞客在溪流中一块巨石上坐了很久,看着遍布河床的白色大石,突然间忘记了辛苦,甚至暗自庆幸起来:若非到此,怎能得见两滩险要呢?在如今的华安玉地质公园,依然可见当年“悬涧注溪,危石叠嵌”之景。只是溪岸一侧是铁路,一侧是陆路,交通通达便利,古人求而不得的水路则显得无甚重要了。

华安玉地质公园 张晗 摄

  《山海经》是徐霞客旅游梦想的启蒙,慢慢地,按图索骥式的旅游变成了随时涉险的苦修。《山海经》中《南山一经》描述的是福建地区的地理环境,其关于水系的记载,止于“淯”水,且说了这段河流“其中多白玉”。记者不禁思考,看过了北溪河滩遍布白花花九龙璧的奇景,徐霞客脑海中会不会将北溪与此杳不可考的“淯”水相联系?

  旅行便是如此,有意外,也有巧合。两次入漳,徐霞客都取道华安,足可见九龙江流域特征鲜明的地理特色吸引着他。不过考察地理并不是徐霞客三入漳州的唯一目的,在漳州的文化史上,徐霞客也留下了浓墨一笔。且看下期报道。

  (记者 张晗 通讯员 黄建和 杨永峰)

  打卡景点

  除了以上景点,我们还可以顺路走走这些地方。

  ◆福建土楼(华安)旅游区大地土楼群景区

  大地土楼群景区由“土楼之王”二宜楼、“福建土楼博物馆”南阳楼、“宜居典范”东阳楼三座土楼和周边的玄天阁、嘉应庙、慈西庵、茶香街等景点组成。大地土楼群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中国夯土建筑的一大奇迹。

  ◆华安官畲景区

  官畲村位于华安县新圩镇东部,是华安土楼旅游的中途休憩站。作为国内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原生态古村落,官畲村保存了深厚的畲族特色文化底蕴。

  ◆汰口古兵寨

  汰口古兵寨古称桃源口古寨,又称全保楼,隶属于华安县沙建镇,位于九龙江北溪汰溪下游的小山头上。南宋末期江苏淮阴总兵十三世祖庄公望归西后,部下一行九人用银两购买了汰口寨的土地。如今,整座古寨共有216间房间,居住着约80来户、300多人,大部分是庄氏后裔。

  ◆仙字潭

  仙字潭位于华安县沙建镇许田村,九龙江支流的汰溪下游,距漳州市区34公里。这里两山夹峙,溪流弯曲成潭,北岸峭壁林立,岩壁上散布着几组古怪苍老、似字又有别于传统观念上的文字,似画又过于抽象变形的文化符号,由于年代久远,深奥难懂,被传为神仙所书,故名仙字潭。

  ◆银塘村

  华安银塘村位于龙潭峡附近,村中“崇本堂”居住着宋太祖之后裔。自宋至明清,族人屡有科举成名,明朝赵德懋及其后,苦心营造龙潭景观,至今有“龙潭十八景”之说。

  ◆万松关

  唐朝开漳之后,就在岐山和鹤鸣山之间,辟出一条漳州通往京都、省城的要道,取名福岐路。到明正统年间(1436~1449),郡人陈克聪在沿路两旁种上许多松树,“植松夹道,连阴十里”,旅人到此,清风扑脸,疲累顿消,因而改称为万松岭。明崇祯二年(1629年),漳州知府施邦曜倡议在此设关,由里人王必标负责施工,共花一万余工,建成这座关城。现尚存明东阁大学士林釬撰写的《施公新筑万松关记》。

  ◆邺山书院

  邺山书院,也称邺山讲堂,是漳州先贤、明末大儒黄道周最重要的讲学场所之一,是一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邺山位于漳州江东桥西侧、北溪之滨,今属龙文区,崇祯十六年五月开始营建,直至崇祯十七年八月底竣工,先后建成三近、与善、乐性三堂及其他楼亭馆舍共十余处建筑。邺山书院由黄道周亲自选址并主持营建,是他一生讲学中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完备的书院,听讲的学生人数最多时曾达四百余人。

  跟着徐霞客游漳州,这些景点不可不去。

  ◆华安玉地质公园

  华安玉地质公园核心区位于华安旧漳华公路罗溪村段靠江一侧,天然玉雕走廊全长约10公里。该段峡谷中,华安玉层层叠叠,危崖嶙峋,身临其境,有如漫步在一条艺术长廊中。

  ◆新圩古渡口

  新圩古码头修葺一新,古榕、水车、雕像、青石栏杆,错落有致,宛然一幅山水画。有渡则有集,有集自成街,古渡口形成了一条老街。古街的房子一般都是一门一窗一台,两层两进,可居可店,足见彼时繁华盛况。

  ◆龙潭峡

  龙潭峡位于华安丰山的潭口,出潭口江面开阔,山野平展,江流缓慢;入潭内,两岸高山耸峙,危岭陡峭,潭绿水清。龙潭峡峰回路转,逶迤十余里,其丰富的人文景观当为北溪三峡之首,在金山峡、龙头峡之上。

  ◆瑞竹岩

  瑞竹岩位于龙文区蓝田镇梧浦村东的岐山西南麓。瑞竹岩寺依山傍水,东邻虎渡(江东)古石桥,西接漳东雄关故垒万松关,面临九龙江西北两溪合流。岩上有林釬筑的“介石云巢”遗址等。

  ◆江东桥

  江东桥曾用名虎渡桥、江东古桥、通济桥,是我市连接台商投资区和龙文区的一座桥梁,位于九龙江北溪(柳营江)水道之上,古称“三省通衢”“八闽重镇”,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曾是闽粤、闽湘公路必经之路。

  ◆云洞岩风景区

  云洞岩被誉为“丹霞第一洞天”“闽南第一碑林”,有大小洞穴四十余处,历代各体书法题刻二百余处。因山上有一石洞,天将降雨,云雾从洞中飞出,雨霁天晴,云雾又飘回洞里,故名云洞岩。

  ◆漳州古城

  漳州古城地处商贸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历史上漳州城是闽西南汀漳龙的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粤广往来京畿必经漳州,因而城市发展较为迅速,明清时民间有城内“九街十三巷”的说法。

  (记者 张晗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