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读者向笔者反映:当地市级图书馆该收藏的各类名著基本都有了,数量还不少,可惜不少藏书版本不佳。特别是一些经典的文史哲类图书,没有公认的好版本。笔者检索了一些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发现这个问题的确在不同程度上存在。 大多数中外名著因为长期畅销,而且往往是不需要支付版权费的公版书,盈利空间大,出版社争相出版,一种经典常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版本。其中,有的是专家学者多年呕心沥血的杰作,也有个别有东抄西拼之嫌疑,即每人翻译或注释一部分,搞出一个大“拼盘”。特别是古籍和外国作品,前者有译注的问题,后者有翻译的可能问题。如果译注或翻译水平不高,甚至胡言乱语、错误百出,这样的书即便本身是名著,也恐怕会误人子弟。 虽然各种名著的各类版本鱼龙混杂,但经过市场和读者多年考验、淘汰和积淀,也都产生了一批公认的上好版本。以儒家经典《论语》为例,该书的白话文译注本众多,令人眼花缭乱,中华书局出版、杨伯峻先生解读的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金良年先生解读的版本,都是有口碑的佳作,前者尤为著名,一版再版。当然,“江山代有才人出”,并不是说其他人做的译注皆不足观,否则对经典的研究、传播就停滞不前了;这里只是说,这两种版本的质量有切实保障。 对去图书馆借阅《论语》白话文译注本的普通读者来说,他们不是这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多半只是想对孔子的主要思想有个较准确的基本了解,并不打算对多种版本进行仔细对照、深入研究,时间精力也都有限。公共图书馆作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全民科学文化水平的重任,有义务为普通读者便捷地提供高质量的版本。某地级市图书馆的《论语》白话文译注本有13种版本:复旦大学出版社常谦和译注,团结出版社“中华文化讲堂”译注,新华出版社钟永圣译注,长江文艺出版社钟茂森译注,等等——种类、数量不可谓不丰富,其中也有佳作。然而,13种版本中偏偏没有杨伯峻、金良年的版本,不能不说有些遗憾。而对普通读者来说,面对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众多版本,他们该如何选出较好的呢? 公共图书馆的购书经费数量有限,馆藏空间也有限。其藏书不论是种类还是版本,都应当有较高的质量,尽量起到标杆作用,充分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建议公共图书馆(室)和其他公共文化机构、学校等在购书前,认真考虑版本问题,可以请教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列出有关清单,优先购买一定数量的公认的好版本,不断提高藏书质量,努力为读者提供一流的好书。□黄琳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