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城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地处城市中心,是融合商业、居住、旅游为一体的城市核心区域。近年来,西桥街道深入探索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径,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夯实社会治理根基,成功打造“漳州古城”社会治理特色品牌。古城现有常住人口3000余人、商户524户,2019年荣获“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称号,2020年来累计接待游客量超220万人次。 一、以“古色、红色、夜色”激活古城发展新动能。一是留住古色古香。坚持以“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台侨缘”为核心特色,制订出台《漳州古城风貌管理导则》《漳州古城入驻商会装修指引》等4项管理制度,规范古城建筑维修及装饰装修活动。2020年来,开展古城内市容市貌综合整治150余次,拆除违章搭建6340余平方米,整治不合规店面招牌200余个,拆除私设雨披200余个。同时,注重保留老字号、老业态、老风情,通过恢复和有机更新白铁铺、老糖铺、炭笔画等传统业态,真正保留漳州古城的“原汁原味”。二是传承红色记忆。充分挖掘古城红色资源,激活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灯谜艺术馆等文化资源串成3条红色旅游路线。挖掘古城内民间艺人资源,打造古城红色戏台、古城音乐团等3个党群联系点,建立每周一歌的曲艺表演、每月一书的读书交流、每季一展的灯谜展出,策划快板《歌声赞法官》、抗疫小品《筹备婚礼的选择》等节目,不断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2020年来组织开展非遗红色小剧场表演、专题歌会10余场,彰显古城红色文化魅力。三是发展夜间经济。加快推进古城夜景灯光改造提升,融合国学馆、汉服店、酒馆、私人影院等传统与现代业态,培育旅游文化街区、老行当街区、太古桥小吃街区、宋河休闲街区等特色区域,加速文化旅游体育会展夜间经济融合发展,吸引夜间游客走向古城更深处。依托漳州古城记忆馆、徐竹初木偶艺术馆、漳州非遗展销馆等,集中展示剪纸、锦歌弹唱、木偶表演等非遗项目,实现零距离观赏、沉浸式体验。2020年来,漳州古城已举办各类文艺汇演、展览41场次。 二、以“网格化、清单化、信息化”构建古城治理新机制。一是公共管理网格化。完善社区治理“2+N”模式建设,以具体路段和起止门牌号将古城区域划分为17块网格,明确街道挂钩干部和社区网格员42人。在网格中全要素融入党建、综治、社区警务等工作,做到矛盾纠纷、社会治安、安全隐患、城市管理、市容整治在网格内发现、网格内解决,优化社区管控措施。2020年来,网格收集并解决各类问题97件。二是公共服务清单化。依托古城社区党员驿站第一时间收集群众诉求,按诉求类型分类整理,由网格员对照清单有序开展跟踪落实、对账销号、总结反馈等操作流程。2020年来,共开展治安巡逻、环境卫生督查、公共秩序维持、文明旅游宣传、应急医疗救助等志愿服务273次。三是公共安全信息化。坚持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整合古城片区高清视频监控118路,专网接入古城网格管理中心,结合运用“漳州网格E通”“芗里芗亲”等信息平台,将网上监控与上街巡查有机融合,实现全区域实时管控。推广使用“钉钉”App,聚合厝边巡逻、文明旅游、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队伍力量,推进监督、反馈常态化,第一时间做好邻里纠纷调解和信访化解。2020年来,高效处理各类纠纷58件。 三、以“共建、共治、共享”打造古城宜居新生态。一是高位推动促共建。建立古城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由区委常委任总召集人,街道党工委书记任常务负责人,6个社区、20个市区两级共建单位任成员,共同研究古城党建及区域内社会治理等事项,实现组织共建、问题共商、资源共享。2020年来,已召开党建联席会议6次,研究16个党建示范点的提升工作。二是吹哨报到促共治。以镇街机构改革为契机,突出古城属地街道基层社会治理和便民服务职能,健全“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由古城区域内3个社区党员驿站及志愿队伍收集上报群众诉求,街道依据梳理出的14项履职清单向部门“吹哨”,部门根据职责内容应声“报到”,形成区直部门、街道、社区及各类组织一体“系统作战”新局面,构建“发现、交办、解决、共治”治理闭环。2020年来,已解决上报的群众诉求80余件。三是党群联系促共享。借鉴“近邻”党建做法,以社区党员驿站为主阵地,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带头参与协同共治,推动治理成果同辖区居民共享。2020年来,联合共建单位组织“月主题党日活动”“驻点系列活动”等志愿活动28场次,慰问辖区孤寡老人42次,为群众居民提供免费义诊、体检等50余次。 (芗城区委改革办、西桥街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