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邹跃国为龟甲竹修枝。 蒋燕松 摄
8月19日早上,走进华安竹类植物园,满眼皆绿,不时有各种颜色、形态的奇异竹子进入眼帘。在龟甲竹林里,头戴草帽的邹跃国手持一把修枝剪,正忙着给竹子修枝。
“我对竹子情有独钟,几天没看到它们,心里就觉得不舒服。”对于这里的一竹一叶,邹跃国了然于心,因为这里凝聚着他21年的心血与汗水。
“竹子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邹跃国1964年出生于新圩镇绵治村,种竹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他从小对竹子有好感。1986年从福建林业技术学校林业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华安县林业局,从事育苗、营林技术等工作。
1992年,华安县筹建竹类植物园,邹跃国作为抽调干部之一负责筹建事宜。从接手第一天起,他就全身心投入,看书籍、学技术,天天坚持在工地上指导山地清杂、整地、挖穴,一连4个月的风餐露宿,终于完成引种前的准备工作。第二年春,从浙江引进80种600多株散生竹种。
“整个过程非常辛苦,尤其是引种。”邹跃国说。2000年3月,邹跃国到云南昆明引进箭竹类竹种,昆明海拔高,气候干燥,由于高山反应,一上山他就流鼻血,喉咙发炎,说话困难,大家劝他下山休息,但他坚持轻伤不下火线,每天带着棉花团塞住鼻孔,坚持了一个星期,完成引种任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邹跃国等人的努力下,目前华安竹类植物园已初具规模,园内现有竹种32属330种,成为全国种属最多、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竹类植物园,被誉为“南方竹类基因库”,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林业局国际林业科技培训中心”,成为国内外竹子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
把书带到竹种园里
竹子对自然环境的要求比较严格,一旦离开原来的环境,就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达不到理想的长势。
龟甲竹是毛竹的变异品种,数量少,属珍稀观赏竹子品种,同样粗细的龟甲竹价格是毛竹的200多倍。但它的遗传改善不稳定,“搬家”以后,后代很容易恢复到原种——毛竹的样子。
从浙江把龟甲竹搬到竹种园后,邹跃国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为此,他把参考书到带到园里,现场核对描述特征与实际特征,再请教专家、查找资料,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让他发现其中原因。
“原来龟甲竹的变种是土壤里一种菌引起的。”邹跃国移栽龟甲竹的时候,把原产地的土壤也一并带过来,结果让他非常欣喜,龟甲竹的自然繁殖率从10%以下提高到85%以上。
竹种园里的竹种引自厄瓜多尔、浙江、云南等国内外不同地域,邹跃国经过刻苦钻研,不仅让这些竹子成功安家,而且和谐共生。
这些得益于邹跃国过硬的林业技术。他先后主持和参与组织实施16项科研推广项目,有7项科技成果获科技进步奖,在全国性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篇,个人先后10多次荣获上级的表彰奖励。
向绿色竹子要财富
“竹子不仅有生态效益,还应有经济效益,我想通过我的努力,让竹子走进广大群众中,让更多竹农增收致富。”邹跃国说。
华丰镇银和村原有低产毛竹林6000亩,群众不懂得科技管理,只是任凭自然生长、效益很低。邹跃国了解情况后,向村民传授技术,改造低产竹林,并科学育竹5000多亩,使得全村毛竹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年收入超500万元。现在全村人均拥有毛竹10亩,竹凉席厂20多家。
为使竹子走进广大群众中,邹跃国进村入户为林农进行技术指导、咨询550人次,举办林农技术培训班35期受训人员5200 多人次。他还创造性地开展推广丛生竹无性快速繁育等6项实用新技术3.5万亩,推广竹子、油茶等优良新品种15种0.8万亩,指导建立科技示范片1.2万亩,全县年新增竹业产值350万元。
“竹子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看到竹子就看到希望。”这是邹跃国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蒋燕松 黄阿彬 陈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