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人郑新年在垃圾转运站清运垃圾。

推荐理由

一把扫帚,一把铁锹,早出晚归,日晒雨淋,他干的是这个城市里最脏最累的活;

两次车祸,一身伤疤,每天十几个小时与垃圾为伍,都没能让他产生离开环卫岗位的念头;

三十年坚守,平凡如一日,他是爱岗敬业的城市“美容师”,更是“美丽的马路天使”。

4月15日下午,室外最高气温飙到了28摄氏度。

“这是今天的第6车。”在南靖县城富康路的垃圾转运站,56岁的环卫工人郑新年手握铁锹,把垃圾一锹一锹地往大铁箱子里送。

高温下的垃圾堆发出阵阵臭味,让人站在5米开外闻到就唯恐避之不及。郑新年埋头苦干却连口罩都没戴,还不时腾出一只手来把卡在缝隙中的垃圾挖出来扔到箱子里。

“这天气太热,戴口罩受不了。”对于垃圾堆散发的异味,郑新年似乎浑然不觉,他笑着说:“跟垃圾打交道这么多年,再怎么臭气熏天,闻着也早就没味了。”

装满垃圾的大铁箱移送到了清运车上,郑新年熟练地收拾好清洁工具,跳上了副驾驶座,协助司机把垃圾运到8公里外的北隙岭垃圾填埋场。

“一车大概有3吨多的垃圾,平时我们5辆车每天要分别跑个七八趟,节日期间就更多了,要十几趟。”郑新年说,近几年,南靖城区不断扩大,常住人口也增加了,工作量比起以前多了不少。每逢节假日,环卫处的工人都是全员在岗,县城的5个转运站、4个转运点就够他们忙活一整天了。“垃圾日产日清,绝不积压过夜!”对待工作,这个在清洁岗位上干了30年的老党员有着自己的坚持。

1983年,郑新年加入到环卫队伍中,开始了和常人不同的早睡早起的生活。“每天吃完晚饭就得睡觉,因为第二天凌晨三四点就要出门。”郑新年说,工作性质决定了他必须适应这种生活,每天都得赶在人们早上出门前,让社区街道变得干净整洁。当时的环卫设施非常简陋,没有清运车,更没有垃圾中转站,全靠一把扫帚、一把铁锹、一辆手推板车,一趟又一趟地把垃圾送到固定地点填埋。

“环卫工作最怕的就是雨天和高温。”郑新年说,扫地起来动作幅度大,下雨天即使穿着雨衣,雨水也会渗进衣服,又湿又冷。而夏天烈日炎炎,长期在暴晒的环境下工作,也经常会导致中暑。环卫工人的工作环境固然艰苦,最危险的却还是猝不及防的交通事故。1992年的一场车祸差点要了郑新年的命。

“那是凌晨4点多,天色还是昏暗的。我拉着板车在中山路扫地,一辆偷运木材的手扶车因为心虚怕被追捕,速度很快地冲了过来。”板车彻底毁了,郑新年也被撞“飞”到十几米外,昏迷了几天几夜。住院两个多月后,大难不死的郑新年身上留下了多处至今仍清晰可见的疤痕。无独有偶,2012年年底,郑新年在骑自行车前往垃圾转运站的途中,又被一辆逆向行驶的摩托车撞倒,造成腹内积血,疼到无法翻身。然而仅仅休息了十几天后,他又穿上了环卫服,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看着郑新年当环卫工人以来落下的一身伤,很多人都对他的坚持感到无法理解。郑新年的妻子叶国丹更是既心疼又无奈:“我也想过劝他换一份轻松点的工作,但最后还是没有说出口,他做人很执着的,一辈子就认这份工做到底了。”

“可能有些人觉得环卫工人成天跟垃圾打交道,不够体面。但我觉得当环卫工人也是很光荣的,可以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美。”参加环卫工作至今,郑新年的同事换了一批又一批,而他始终坚持在一线,对环卫工作保持着炽热的心。平时哪怕没轮到他当班,郑新年也会约上几个同事,到各社区街道义务打扫卫生。而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近几年来,南靖县对创建文明卫生城市越来越重视,通过宣传教育,群众的卫生习惯也在慢慢得到改善,“很少有人从楼上往下扔垃圾了”。

“有句老话说得好,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兵。”郑新年说,这一身橙色的环卫服就是他坚持的事业,也是他平凡的骄傲,也许要等到退休的那一天他才舍得把它脱下来。⊙郭碧燕 林顺来 文/图 

本网简介 | 广告报价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 新闻热线:2028110[8:00-18:00]
法律顾问:福建南州律师事务所 周红 漳州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