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主站 >> 漳州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新闻17 >> 党报记者基层共学十九大

“美丽长泰”的乡村振兴之路

您当前的位置 : 漳州新闻网 >>   2017-11-28 16:06  来源:漳州新闻网  编辑:管理员  罗蓉芳
字体:【

  初冬的长泰大地,生态田园风光美不胜收,收获的喜悦洋溢在辛勤劳动者的脸上。

  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中,近日,记者走进长泰乡村,与基层干部、村民谈过去、话未来,感受长泰农业农村的新变化,了解该县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探索“生态+”模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长泰的思路举措。

  珪后古村新貌林景文摄

  整治:用心“整”出宜居环境

  沿长泰县城一路向北,驱车约十公里,便进入岩溪镇。穿行于该镇村落间,一路绿意葱茏、鲜花烂漫,具有浓郁闽南风的建筑鳞次栉比,房前屋后整洁有序,传统城乡的界限在此已然模糊。

  “收垃圾了,大家都来倒,卫生环境好……”每天清早和傍晚,霞美村的村民一听到熟悉的喇叭声,便会自觉地走出家门,将已分类收集好的垃圾倒入保洁员林金山的垃圾车里。这项被总结为“垃圾不落地”的长效保洁机制在霞美村已持续了四年多,成为村民习惯成自然的美丽约定。

  说起霞美村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在村里从事了近十年保洁工作的林金山深有感触。几年前,林金山所做的工作可不是每天定时上门收垃圾,而是几天一次去村里的垃圾池清理垃圾。闽南气候湿热,两天不清理的垃圾池“方圆一公里,都是臭烘烘的”,一下雨就污水横流,村民叫苦不迭。

  转机出现在2013年初。霞美村村委会副主任林学文介绍,那一年,村里在镇里支持下,下决心拆除垃圾池,试点源头管控、分类处置新举措。村里统一购置保洁车,为每家农户配备垃圾桶,聘请专业保洁员,采用“公交车”运行模式定时分线路上门收集,之后统一运到镇中转站,确保垃圾不落地。而拆掉的垃圾池空地上则建起了公园、广场,村民彻底告别了“垃圾围城”的尴尬。此后,“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治理模式逐步从霞美村走出,在全镇、全县推广。

  霞美村的变化是长泰县乡村环境整治成果的缩影。“十九大报告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论述,对我们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是很大的鼓舞和鞭策。”

  长期主抓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泰县农业局副局长黄勇仕介绍,近年来,该县按照“标准化提升、全域式整治”的思路,大力推进乡村整治提升工程。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9亿元,推进生猪养殖、农村垃圾、工业排污、矿山石材、水土流失等专项治理,使全县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观。

  “下一步,我们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继续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让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内惠民生、外树形象,努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全国新范式。”黄勇仕表示。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