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来如此⑥|“女排管家”顾化群:只想给孩子们宠爱
2020-06-22 11:26 来源:

“顾大叔,您有好吃的吗?”郎平悄悄问他,那年,郎平刚满17岁。
“我抽屉里有香蕉、有橘子...你要吗?”中国女排漳州训练基地接待科原科长顾化群笑眯眯地打开抽屉,里面各种水果满满当当。

原来,“爱加餐”的顾化群一有机会,便会收集女排姑娘们爱吃的水果,存放在办公室抽屉里,方便训练结束的女排姑娘们自取。“她们都是十几岁的小朋友,正在长身体。我看着她们就像看着我自己的孩子一样,就想宠着!”说起女排姑娘们,顾化群满脸宠溺。
当然,作为“中国罐头之都”,漳州盛产的各类水果罐头也是女排姑娘们的最爱。得知女排姑娘们喜欢吃,顾化群便骑着三轮摩托到工厂里为她们购买,荔枝罐头、龙眼罐头等各类水果罐头应有尽有。
三十年的基地接待科生涯让顾化群对女排姑娘们“一往情深”,“啥事都顾”的顾化群对女排姑娘们的关怀无微不至。
在顾化群记忆中,女排姑娘们像所有爱美的女孩一样,爱球衣也爱休闲衣。几经波折,顾化群联系了一家漳州服装厂,在训练之余带着女排姑娘们进厂采购,让女排姑娘们随心挑选自己喜爱的衣服。
在顾化群珍藏的老相册里,有不少女排姑娘兴高采烈挑选服装的老照片,除此之外,不乏有郎平与顾化群及其家人的合影。“在女排姑娘中,我和郎平交往时间最长。她第一次来漳州是以北京青年女排到漳州来参加全国青年队集训,高个儿、特瘦。”顾化群说。

在十余本记录了漳州基地光辉历程的老相册中,我们看到了顾化群四十多年来和中国排球运动员的点点滴滴,他还珍藏着与女排有关的每一件物品,每次重大比赛结束后印制的纪念册等。

1992年,顾化群离休,但他依然关注着女排姑娘们的成长。不论女排到漳州集训,还是外出参加比赛,他都到训练馆或者把三脚架架在电视机前,追随着她们的每个重要时刻。
记录女排姑娘们成长的相机换了一台又一台,镜头下的女排也更新了一代又一代,如今,顾化群已入耄耋之年,仍不断努力拍下她们最美的样子。

犹记得中国女排“五连冠”时期风光无限,那是中国女排站在世界巅峰上的最辉煌的时代,但在胜利的背后,她们付出的汗水与血泪着实让顾化群心疼。
从竹棚中起飞的中国女排创造了“竹棚精神”,而这一切,要从1972年建成的中国女排使用的竹棚训练馆说起。

顾化群向记者介绍,漳州训练基地建设初期,闽南地域盛产的毛竹是搭建训练馆的主要建筑材料,中国女排就是在竹子与三合土搭盖的竹棚里训练,竹棚馆是细沙、白灰和红土压实夯平而成的“三合土”地面,一倒地救球,沙粒就会钻进皮肤里。在梅雨季节,女排姑娘们经不住地面潮湿打滑,大腿、肘部便与地面摩擦,还容易蹭出血来。
滚上一身泥,磨去几层皮,不怕千般苦,苦练技战术,立志攀高峰。在竹棚馆里的艰苦磨炼,成就了中国女排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竹棚精神”,赢得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
让顾化群印象最深的是有“拼命三郎”之称的曹慧英,“这姑娘太能吃苦了,训练时候断过手指、伤过半月板、腰里插着钢板依然坚持训练。”除了曹慧英,来自陕西女排的16岁小将曹淑芳也是个“铁人”,她在滚翻时导致大腿蹭破发炎昏倒在场地上,送医后,医生在她大腿上清洗出40多粒沙子。
在顾化群看来,女排精神就是不言放弃、刻苦拼搏的精神图腾,真正让中国女排漳州训练基地成为漳州这座城市地标的,不仅仅是因为这座建筑,而是深深与体训基地“融为一体”的女排精神。
日前,漳州“中国女排娘家”基地项目建设启动,基地将形成漳州中心城区新地标,中国女排姑娘们将在这里继续腾飞,再传佳绩。
记者 王心如 沈小琴 王鹏程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