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蓝图已绘就 奋斗正当时
2021-12-27 15:57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12月7日至12月10日,漳州市长泰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长泰区委书记胡滨出席会议,长泰区委副书记、区政府代区长尤宇川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12月6日至12月9日,政协第十一届漳州市长泰区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长泰区委书记胡滨在大会上讲话中指出,区委及社会各界对五年来的政协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认可。

漳州市长泰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王文强 摄

政协第十一届漳州市长泰区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卢敏 摄

长泰区委书记胡滨 卢敏 摄

长泰区委副书记、区政府代区长尤宇川 王文强 摄
2021年“成绩单”
1.凝心聚力抓实体,产业发展再提质
先进制造业稳健发展。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形成了“一区二基地三产业四园区”发展格局;新开工项目41个、新增新上规模企业45家;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三大主导产业创造产值500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70.4%;技改投资完成33.5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有望突破60家;6家企业获评省创新型民营企业百强;立达信物联科技在上交所成功上市,3家企业入选省民营企业百强;宏发电声入选省“未来独角兽”企业,3家企业入选“瞪羚”企业,2家企业列入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长泰籍科学家张智勇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现代服务业稳步提升。省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启动创建,全区接待旅游人数365.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8.8亿元,分别增长51.9%、33.6%;促进现代服务业、商贸流通业、夜间经济、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等系列政策出台实施,民宿、餐饮协会成立运转。
特色农业稳固增长。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家,新认定区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9家、家庭农场示范场21家;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31万亩,粮食种植面积8.98万亩、产量3.86万吨,获评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岩溪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2.比学赶超拼竞赛,项目建设再提速
竞赛机制更优。“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六比一看”活动全面开展,区“六比”总分全市第一,比项目开竣工、比园区标准化建设、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比新增规上企业等专项工作位居全市前三。
项目建设更快。154个区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3.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5%。固投项目入库150个、总投资180亿元,入库数、投资额再创新高。
招商质量更好。新签约产业项目105个,总投资420亿元,平均单个项目投资额增长一倍,其中上亿元项目55个,增加25个,新批办工业企业42家,总投资31.5亿元。
项目策划更准。生成项目198个、总投资277亿元。精心谋划“三个一百”新增长点,形成工业产值增量企业101家、固投支撑项目109个、财税增长源106个。
要素保障更全。全面开展了“千名干部挂千企”“妈妈式”服务、驻企特派员等系列帮扶活动,落实减税降费4亿元,兑现各级惠企政策资金1.35亿元,向上争取项目资金9亿元,政银企担对接会达成贷款意向69.97亿元,落实率81.5%。先后出台了“三免四访五奖励”、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八条措施、支持民企十条措施,兑现奖补资金902万元,有力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冲击影响。
3.乘势而上启新程,城市能级再提档
城市功能得到新提升。武德西路、安泰南路等4条“断头路”全线打通,联十一线二期动工建设,鹤亭中路延伸段开工新建,溪东片区“三横四纵”路网前期扎实,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
城市功能得到新提升。城乡建设品质八大提升工程全面铺开,完成投资32.5亿元,竟成花园、锦江小区等老旧小区改造顺利完工,城区照明节能完成改造提升。
城市管理得到新提高。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启动创建,省级文明示范城区扎实推进,“一周一条街”城区环境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僵尸车”、渣土车整治扎实有力,雨污管网清淤110公里,垃圾分类收运体系逐步健全,主城区分类覆盖率达100%,城市建设品质提升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4.奋发有为当示范,乡村振兴再提级
规划建设水平提高。乡村振兴战略十大行动全面实施,27个村庄完成规划编制,8个“绿盈乡村”精心打造。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推进,主管网铺设111.4公里,农村公路新改建16.8公里。
乡村整治加力加压。“两治一拆”强势推进,全区裸房8212栋,整治动工6381栋,完工5090栋,进度居全省前列,19个村庄率先实现“无裸房”,省市农村建设品质提升工作现场会在我区成功举办,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农村创新成果显著。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入选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经验,参与起草的《村容村貌管理与维护规范》成为省地方标准,在全市率先实现村庄亮灯工程全覆盖。
5.持之以恒优环境,生态保护再提效
污染防治力度持续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收集管网基本建成,银塘污水处理厂进入试运行,流域水环境质量总体达标。
生态保护能力持续加强。新一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启动创建,吴田山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方案获批。
绿色低碳发展持续加快。20家企业排污许可完成总量核定,获评全国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工业用地管理进一步规范,盘活闲置厂房40万平方米。
6.坚守初心不懈怠,幸福指数再提高
财政民生支出18.84亿元,增长12.3%。12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投资8.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1.5%。
民生保障落细落深。城镇新增就业4800人,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00元以上。
社会事业齐头并进。疫苗接种完成43万剂次。教育项目投入1.18亿元,新增学位6000个。城区学校午餐工程、课后延时服务有效实施,惠及学生8680人。区文体旅局荣获“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
社会保持安定稳定。常态化扫黑除恶、综治维稳全面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扎实有力。
7.守正创新强效能,治理能力再提升
强化政治引领。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成效明显,“我为群众办实事”解决问题164项。
强化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成为全省典型。办复人大代表意见建议53件、政协提案59件,满意率分别为96.2%、100%。
强化机制创新。区委区政府“十个一”工作机制制定执行,建立了“基层吹哨、机关报到”等系列机制。开泰、国投两大集团组建成立,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突破。区“大督办”整合成立、高效运转。
强化效能建设。干部作风“八种形态”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全面开展,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不动产登记实现“交地即交证”。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100名、全市排名第一。
强化廉洁从政。进一步涵养了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好共事的良好政治生态。
回眸过去5年
五年来,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万美元,位居全省前列。五年内连续4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3次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
五年来,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三产结构比例优化为5.6:65.4:29。工业主导地位得到强化,工业税收比重66.8%,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8%。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成为新增长点。
五年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率提高5.4个百分点。乡村振兴走前头,获评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美丽乡村标准化经验全国推广。
五年来,生态文明生动实践。南坑矿区和吴田山矿区先后关闭。万元GDP能耗下降15.7%,山青、水秀、天蓝、地绿成为长泰靓丽名片。
五年来,改革开放纵深推进。营商环境位居全市前列,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紧密型医共体试点等齐头并进,连续五年市对县(区)绩效考评进入全市前三。
五年来,民生福祉有力增进。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达81%,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125个、投资49.1亿元,“四难一差”问题明显缓解,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疫情防控有力有效。
展望未来5年
(一)聚焦产业优化,促进经济跃升,奋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突出“一江两岸三产业四园区五景区”产业发展重点,全力打造闽西南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经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五百亿元,三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3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6.5亿元。
(二)聚焦改革创新,促进集成高效,奋力实现更有效率发展
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争在“放管服”、新型城镇、生态文明、农业农村、国资国企、开发区体制机制等改革领域实现新突破。高标准争创品牌,探索一批具有长泰特色、长泰亮点的品牌化成果和标准化模式,各项工作争取全市前三。
(三)聚焦共同富裕,促进民生改善,奋力实现更加公平发展
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实施“四大群体”增收计划,解决好群众“衣食住行学、生老病死养”的实际问题,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推进健康长泰建设,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和住房保障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相互促进,努力让人民生活更殷实、更安康、更舒适、更幸福。
(四)聚焦生态宜居,促进城乡一体,奋力实现更可持续发展
围绕市党代会提出的漳州现代化滨海城市之翼空间定位,实施“融漳接厦”战略,施行人口倍增计划,着力建设人口扩张型城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打造漳州乡村振兴样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导向,强化污染防治攻坚,切实守住长泰绿水青山。
(五)聚焦和谐安定,促进平安建设,奋力实现更为安全发展
统筹发展和安全,慎终如始推进精准常态化疫情防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域推进社会综合治理,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深入开展,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源头稳控机制,高水平建设法治长泰、平安长泰。
扎实做好2022年工作
(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实力长泰
围绕闽西南先进制造业基地,力促工业经济扩量提质。
围绕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力促第三产业提速升级。
围绕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力促特色农业高质高效。
(二)着力增强区域竞争优势,打造活力长泰
深化竞赛比拼,健全竞赛机制,拓展比拼实效,强化要素保障。
深化项目攻坚,加快项目建设,强项目策划,加速项目转化。
深化招商引资,着力“大招商”,聚力“招大商”,全力“落好商”。
深化改革开放,推出一批改革政策措施,争创一批特色亮点品牌,实施一批开放融合项目。
(三)着力提升城乡建管水平,打造魅力长泰
力求城乡规划高标准,精心规划布局,精美塑造风貌,精准策划项目。
力促城市发展高能级,促进城市规模壮大,促进城市品质提升,促进城市滚动更新。
力争乡村振兴高品位,梯次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强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动与脱贫攻坚相衔接。
(四)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长泰
全力攻坚环境污染顽疾,深入实施“蓝天”工程,深入实施“碧水”工程,深入实施“净土”工程。
全速推进生态修复保护,严格生态空间管控,严格实施系统修复,严格落实“林长制”。
全面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耗“双控”落实,推行集约节约用地,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五)着力补齐民生事业短板,打造幸福长泰
充实群众获得感,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提升群众幸福感,聚力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
增强群众安全感,精准常态化抓防控,紧绷安全生产之弦,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责任编辑/陈 岩 徐镜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