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终盘点六个关键词看漳州旅游市场调整升级
2021-12-28 11:53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2020年实“鼠”不易,但即将过去的2021年旅游市场也并未如预期“牛”转乾坤。业内探讨最多的、影响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的还是疫情。疫情以前的旅游需求,在空间上呈现出从国际向国内,从远处到近处的特点;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境内、省内、本地承接大多的旅游消费需求。
旅游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将为提升消费能力贡献重要力量。得益于国内疫情控制良好,2021年旅游行业出行人数有所恢复,并带动了行业进行转型、调整。
1 “云”游漳州成新风尚
2021年的春节,多地出现零星散发病例甚至局部聚集性疫情,在此背景下,各地陆续发出“春节期间非必要不返乡”的倡议,鼓励企事业单位职工就地过年。漳州也不例外,漳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1月7日发布《致在漳企业就业人员倡议书》,倡议做好疫情防控,鼓励留漳过年,注重个人防护,减少非必要出行,保障合法权益,共庆新春佳节。
为响应“就地过年”“留漳过年”的倡议,漳州市文旅局推出“牛启新年,云赏漳州”线上文旅陪你花样过大年系列活动。活动集合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题,融合展演、读书、美食、美景、美宿、民俗非遗、年货、大戏、娱乐十大元素,分为云赏艺术、云逛展览、云游漳州、云上读书、云享年味五大类别,推出百项线上活动,让新春期间文旅服务“不断档”,花样欢乐“不打烊”。
在2021年的另一个重要节点“国庆黄金周”前,漳州市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全域降为低风险区。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漳州有序开放各类景区(点)、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推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旅活动,丰富假日旅游市场产品供给。此时,“就地过节”已经成为大多数漳州人的共识。为此,漳州市文旅局继续开启一系列“云”游漳州的通道,带领市民畅游漳州。同时,为促进旅游市场复苏回暖,漳州开展了不少线上活动为主、线下活动为辅、线上线下互相结合的文旅活动,让漳州人不出家门、不离漳州也能体验到文化旅游的乐趣,“云”游漳州成新风尚。
2 非必要不出漳带火本地游
2021年,全球疫情仍在持续蔓延,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出境旅游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海外旅游需求受到压制,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下,国内旅游大循环对出境旅游的替代效应明显,以往的出境旅游需求在境内释放。
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越来越多的漳州人达成了“非必要不出漳”的共识,以降低感染风险。因此,漳州本地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一些本土景区、景点逐渐成为漳州人周末、假期休闲放松的重要选择,带起了一阵“本地游”热。
以国庆黄金周为例,我市鼓励开展近郊游、乡村游、周边游等,引导“漳州人游漳州”,吸引更多漳州市民就地就近旅游消费。据漳州市文旅局统计,2021年国庆假期漳州市累计接待游客87.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2亿元。国庆假日期间,亲子游、家庭自助游等成为旅游市场主力。游客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国庆假期漳州市接待游客中个人或亲友结伴出游的游客占比超九成。
3 家庭自驾更青睐乡村游
相比于成熟的大型景区,不少乡村也成为家庭自驾游的重要选择,爬山、采摘、烧烤等户外活动广受市民游客青睐。
如金秋时节,平和琯溪蜜柚迎来丰收季,红肉蜜柚、三红蜜柚、黄金蜜柚、红绵万寿柚等挂满枝头,柚果飘香,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平和乡村柚林体验采摘之乐;10月,云霄县下河杨桃大批成熟上市,下河村组织“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活动,全力打造“一店带多户、多店带一村”的电商链条之余,将游客也带上了“杨桃岛”;“双十二”当天,一场主题为“柑”好“芋”见——寻找最美“芦柑”之旅在“中国芦柑之乡”长泰区岩溪镇正式启动,游客欢聚果园采摘芦柑比拼甜度,围坐桌前享用石铭芋头大餐。
此外,一些主打乡村体验游的景区也在不断勤磨“内功”。如十里蓝山景区在国庆期间闪亮登场,升级改造彩虹滑道的回收装置、滑道,彩虹花带新增18种花,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华安县官畲景区完善并规范景区各项服务设施,投入资金6400多万元,带动官畲村就业率的提高及产业结构的改变,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长泰绿港园组织多场田园活动,如田园话剧、田园音乐会、田园诗会等,将高雅的艺术与“接地气”的农田结合,阳春白雪,雅俗共赏,还升级了童趣乐园和小动物喂养项目,吸引不少亲子游客。
4 红色旅游成常态
2021年旅游市场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即游客主动参与红色旅游成为新时尚,从“要我去”到“我要去”,参观红色遗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已经成为漳州人常态化的生活方式。
一方面,红色旅游活动不断推出。在“5·19”中国旅游日,我市启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花样漳州红色文化旅游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市文旅局精心编制的10条花样漳州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首次发布亮相。与此同时,2021年闽南文化圩日暨“绿水青山,红色印记”漳州市红色旅游主题活动在漳州市艺术馆启动,活动将闽南文化介绍和红色景点宣传相结合,诉说着浓浓的爱党之情。
另一方面,红色旅游景点迎来更多游客。漳州是福建省重要的革命苏区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漳州注重挖掘云霄乌山革命旧址、漳浦车本村、平和暴动纪念馆等县域红色资源,由点及面遍地开花,同时把漳州“五种精神”与沿线红色景点结合,推出红色旅游线路,串联具有本土特色的党史学习教育资源链。旧址遗迹变现场教室、文物史料变珍贵教材。截至12月1日,全市共推出相关线路68条、学习参访点114个,吸引1.3万余批次、36万余人次开展现场教学,推动红色精神鲜活起来、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5 文化体验游人气不俗
文化和旅游携手,诗与远方共赢,文化体验游在牛年碰撞出了更绚丽的火花。
2021年,漳州市大力鼓励文创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各类文创活动,推动文化、生态、创意设计、旅游、工业融合发展,逐渐形成“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工业”“文化+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同时,尝试非遗和体验的跨界合作,提出“非遗再造”思路,带动传统文化行当向时尚行业转型。
漳州一系列文化场馆成为市民休闲、学习的好去处,也成为外地游客了解漳州、品味漳州的窗口。以国庆假期为例,漳州各大文化场馆人气不俗,10月1日至6日市博物馆合计接待5216人;漳州市艺术馆线下接待2486人次,举办线上活动15场,线上服务4850人次;漳州市图书馆10月4日开馆,至10月6日接待读者1000余人。
6 碎片化旅游加速形成
受疫情影响,漳州旅游市场碎片化趋势愈加明显,倒逼旅游企业转型。
业内人士认为,碎片化实际上是相对包价产品而言,完整的旅游线路可以理解为包价产品,报名参团后,吃住行游购娱都有既定行程,团队化、标准化特色明显。碎片化旅游则更自由弹性,产品五花八门,旅游行程中的各要素可随机组合、变动、定制,个性化、特色化更加明显。
疫情加速旅游市场洗牌重构,包价旅游市场缩小,以参团游为特色的旅行社的市场份额不断收缩,业务量下滑明显。周边游替代了出境游、跨省游,成为疫情背景下最明显、最重要的细分领域,旅游碎片化正在加速形成。
2021年,不少漳州旅行社适时调整布局,开辟个性化定制产品,打造优质小团精品游线路。但局限于游客旅游消费意愿不高,参团游在旅游市场中的比重未出现明显的提升。不少旅游企业转型“触网升级”,或代理住宿、交通、票务,或销售优惠套票、旅游周边、生活用品、农副产品等业务。也有不少旅游企业正在探索改变主营业务方向,转向提供旅游车队包车、景区运营、网络商城等业务,以期紧跟市场,提高竞争力。
记者 张晗
责任编辑/周燕芬